[實用新型]排泥水處理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829484.1 | 申請日: | 2013-12-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683268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02 |
| 發明(設計)人: | 馬延強;王利強;葉新;趙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04 | 分類號: | C02F9/0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00092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泥水 處理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自來水廠排泥水的水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城市水廠凈水處理的目的是去除原水中具有危害性的懸浮物質、膠體物質、細菌及其他有害成分,使凈化后的水能夠滿足生活飲用及工業生產的需要。在水處理過程中,排泥和沖洗環節會產生大量廢水(下文統稱為“排泥水”),這些廢水主要來自反應池、沉淀池和濾池。這些排泥水通常排入江河,不僅淤積河床,妨礙航運和行洪,而且成為水體的重大污染源。此外,自來水廠排泥和沖洗環節的自用水量一般占水廠處理規模的4%~5%左右。尤其對于一個從江河中取水的水廠來說,排泥和沖洗又消耗了大量的電能,特別是將原水經長距離輸送過來的水廠。經測算,對一個處理規模為30萬m3/d的水廠,每天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排泥水約為1.5萬m3/d,消耗電能約為600kwh/d,而且,原水輸送距離每增加1km,每天還將再多消耗約150kwh的電能。
對排泥水進行脫水能夠降低其中污泥的含水率,進一步縮減污泥的體積,回收其中的水資源,不僅可以避免排泥水對環境水體造成二次污染,而且還可以節約水資源以及長距離引水的基建投資及輸水電耗等問題。傳統的排泥水處理設備一般是由“排泥水調節池+濃縮池+脫水機房”組成,主要采用重力濃縮的方式,利用濃縮池的沉降功能去除污泥以降低回用水的濁度,該設備存在濃縮池占地面積過大的不利因素,基建投資較大,而且排泥水固液分離效率較低,出水水質難以保證。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的排泥水處理設備占地面積較大,且固液分離效率較低,出水水質難以保證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排泥水處理系統,采用膜處理裝置對排泥水進行固液分離,取代了傳統的濃縮池,既縮小了系統的占地面積,又提高了固液分離效率。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它包括一用于調節所述排泥水水量的調節池;一與所述調節池連通的膜處理裝置;以及一加藥裝置,所述加藥裝置設置于所述調節池與所述膜處理裝置之間連通的主管路上。
進一步地,所述膜處理裝置中設有超濾膜組件。
所述超濾膜組件中的超濾膜孔徑為0.01μm~0.015μm。
更進一步地,所述超濾膜組件的底部設有微孔曝氣器。
所述加藥裝置與所述主管路之間設有一計量泵。
較佳地,位于所述計量泵與所述膜處理裝置之間的主管路部分設有至少一個“S”形彎管。
所述調節池與所述加藥裝置之間還設有一調節罐。
所述調節池與所述調節罐之間設有一控制閥。
所述膜處理裝置的進水口連接一進水泵。
所述膜處理裝置的出水口與一清水池連通。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在于:
一、本實用新型的排泥水處理系統,采用超濾膜組件進行固液分離,超濾膜組件為浸沒式中空纖維超濾膜,其單位體積內有效膜面積大,互相之間間距較小,裝填密度較高,單位占地面積小,與其他形式膜組件比較,具有更高的有效膜面積。超濾膜組件表面密布的許多細小的微孔只允許水及小分子物質通過而成為透過液,而排泥水中體積大于膜表面微孔徑的物質則被截留成為濃縮液,從而實現對排泥水的凈化、分離和濃縮的目的。自來水廠的排泥水經處理后,出水COD去除率能夠達到95%以上,出水濁度保持在1NTU以下,因此,出水可輸送至自來水廠的沉淀池,從而實現了自來水廠排泥水的回收再利用,水廠每減少處理規模1%的自用水量,每天可以節約水量約3000m3。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的排泥水處理系統,減少了水廠生產過程產生的污水的排放量,不但節約了遠距離輸送原水消耗的電能,又有利于水資源的重復利用和綜合利用。
????二、本實用新型的排泥水處理系統,取消了傳統的混凝池,藥劑與排泥水在主管路的“S”形彎管內充分混凝,尤為重要的是,排泥水處理系統采用膜處理裝置取代了傳統的濃縮池,更加縮小了系統的占地面積,計算得出,本實用新型的排泥水處理系統,占地面積僅為傳統重力濃縮方式的排泥水處理系統占地面積的30%~50%,有效地減少了基建投資及輸水電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排泥水處理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膜處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82948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