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后端保護后防撞梁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806591.2 | 申請日: | 2013-12-1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637746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6-11 |
| 發明(設計)人: | 陳文;彭亮亮;許鈺龍;戴馳;彭權意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風汽車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R19/02 | 分類號: | B60R19/02 |
| 代理公司: | 武漢開元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鴻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后端 保護 后防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部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后端保護后防撞梁結構。
背景技術
汽車后防防撞梁主要功能是在汽車后部高速碰撞時,傳遞及吸收碰撞能量,保證油箱安全;在汽車低速碰撞時,能盡量吸收能量,保證車身主體不受損壞。在現有的車型開發過程中,由于后部造型邊界的限制,后防撞梁的布置位置不能達到應對后部低速碰的最佳位置。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后端保護后防撞梁結構。保證與造型面最佳間隙下的后部低速碰性能。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包括后防撞梁本體,所述后防撞梁本體前端的安裝槽的兩端設有后防撞梁吸能盒,所述后防撞梁本體后端中間段下部與底部設有保護支架,所述保護支架兩側的后防撞梁本體上分別設有緩沖塊。
上述方案中,保護支架在后防撞梁本體后部低速碰過程中提高了碰撞面積以更好的滿足后部低速碰撞的要求。
進一步地,所述緩沖塊為一面不封口的盒狀結構,所述盒狀結構四周邊緣設有第一翻邊。
更進一步地,所述保護支架上開有減重孔,所述保護支架上部邊緣和底部邊緣分別設有第二翻邊和第三翻邊,所述第二翻邊與防撞梁本體后端中間段下部固定,所述第三翻邊與防撞梁本體后端中間段底部固定。
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功能可靠、拆卸方便、實用性強的特點,在汽車后部高速碰撞時,能傳遞及吸收碰撞能量,保證油箱安全;在汽車低速碰撞時,能盡量吸收能量,保證車身主體不受損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3為緩沖塊結構示意圖;
圖4為保護支架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與碰撞器碰撞原理示意圖。
圖中:1-后防撞梁本體、2-緩沖塊(2.1—第一翻邊)、3-保護支架(3.1—第二翻邊、3.2—第三翻邊;3.3—減重孔)、4-后防撞梁吸能盒、5-碰撞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實用新型,但它們不對本實用新型構成限定。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后防撞梁本體1,所述后防撞梁本體1前端的安裝槽的兩端設有后防撞梁吸能盒4,所述后防撞梁本體1后端中間段下部與底部設有保護支架3,所述保護支架3兩側的后防撞梁本體1上分別設有緩沖塊2。
如圖3所示,所述緩沖塊2為一面不封口的盒狀結構,所述盒狀結構四周邊緣設有第一翻邊2.1。
如圖1、圖4所示,所述保護支架3上開有減重孔3.3,所述保護支架3上部邊緣和底部邊緣分別設有第二翻邊3.1和第三翻邊3.2,所述第二翻邊3.1與防撞梁本體1后端中間段下部固定,所述第三翻邊3.2與防撞梁本體1后端中間段底部固定。
如圖5所示,保護支架3在后防撞梁本體1后端中間段的下部和底部,當碰撞器5從后防撞梁本體1下部和底部方向低速撞向后防撞梁本體1時,給后防撞梁本體1保護,從而低速碰過程中提高了碰撞面積以更好的滿足后部低速碰撞的要求。
安裝時,先將后防撞梁本體1與后防撞梁吸能盒4通過MAG焊連接,之后將緩沖塊2與保護支架3通過MAG焊與后防撞梁本體1焊接,從而完成后防撞梁總成的焊接。
本說明書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屬于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公知的現有技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風汽車公司,未經東風汽車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80659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配電自動化終端
- 下一篇:隔離型多路復合輸出不間斷電源及其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