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用于血斑分析的打孔鉗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802719.8 | 申請日: | 2013-12-0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579777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07 |
| 發明(設計)人: | 田宇;董筱林;金愛枝 | 申請(專利權)人: | 田宇;董筱林;金愛枝 |
| 主分類號: | B26F1/36 | 分類號: | B26F1/3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34020 湖北省荊州***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分析 打孔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打孔鉗,具體涉及一種用于血斑分析的打孔鉗。
背景技術
在醫療衛生單位,用于免疫檢測的酶聯反應板是一塊12×8cm的方板,其上緊密排列有96個直徑約為0.4-0.5cm的凹狀反應孔(坑),用于盛放反應溶劑(參見附圖1)。在對患者的血濾片進行定量分析物質含量的過程中,醫務人員要用打孔鉗,在血濾片(血型卡)上打下一定直徑的血斑(該血斑的直徑小于酶聯反應板的反應孔直徑),放置于酶聯反應板的反應孔內,然后通過技術處理,進行定量分析。在這一過程中,由于血斑的直徑小、重量輕,從打孔鉗上掉落過程中,經常出現飄移的現象,因此無法直接掉落于酶聯反應板的反應孔內,通常都是首先將血斑打落于工作桌面上,然后再借助鑷子逐一將血斑放置于酶聯反應板的反應孔內。這樣做的結果一是工作效率低,二是血斑掉落于工作桌面上有被污染的可能。從而影響分析檢查結果。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工作過程中,打落的血斑可直接掉落于酶聯反應板的反應孔內,以解決現有血斑借助鑷子逐一放置于酶聯反應板的反應孔內所導致的工作效率低,以及血斑掉落于工作桌面上有被污染的可能,從而影響分析檢查結果問題的用于血斑分析的打孔鉗。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用于血斑分析的打孔鉗,包括手柄、上鉗頭和下鉗頭,其特征在于:上鉗頭設置有打孔頭,下鉗頭上安裝有彈性壓片,與打孔頭對應的彈性壓片和下鉗頭上分別設置有壓片通孔和下鉗頭通孔,下鉗頭通孔下方的下鉗頭上設置有血斑導管,血斑導管與下鉗頭通孔連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該用于血斑分析的打孔鉗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工作過程中,通過下鉗頭上設置的血斑導管,可使打落的血斑直接掉落于酶聯反應板的反應孔內,解決現有血斑借助鑷子逐一放置于酶聯反應板的反應孔內所導致的工作效率低,以及血斑掉落于工作桌面上有被污染的可能,從而影響分析檢查結果的問題。有效減少了人過操作步驟,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酶聯反應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手柄,2、上鉗頭,3、下鉗頭,4、打孔頭,5、彈性壓片,6、壓片通孔,7、下鉗頭通孔,8、血斑導管。
具體實施方式
該用于血斑分析的打孔鉗包括手柄1、上鉗頭2和下鉗頭3。上鉗頭2設置有打孔頭4,下鉗頭3上安裝有彈性壓片5。與打孔頭4對應的彈性壓片5和下鉗頭3上分別設置有壓片通孔6和下鉗頭通孔7,下鉗頭通孔7下方的下鉗頭3上設置有血斑導管8,血斑導管8與下鉗頭通孔7連通(參見附圖2)。
該打孔鉗的血斑導管8直徑大于打孔頭4的直徑,工作過程中,首先將血濾片(血型卡)放置于下鉗頭3和彈性壓片5之間,并將血斑導管8的端頭對準酶聯反應板的反應孔,然后用力握持手柄1,打孔頭4沖下的血斑即可通過血斑導管8掉落于選定的酶聯反應板的反應孔內。
該打孔鉗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解決現有打孔鉗沖下的血斑必須借助鑷子逐一放置于酶聯反應板的反應孔內所導致的工作效率低,以及血斑掉落于工作桌面上有被污染的可能,從而影響分析檢查結果的問題。有效減少了人工操作步驟,提高了工作效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田宇;董筱林;金愛枝,未經田宇;董筱林;金愛枝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802719.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多功能純水設備
- 下一篇:一種個人飲水管理裝置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