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有源矩陣有機發光顯示屏的觸控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801754.8 | 申請日: | 2013-12-0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689474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02 |
| 發明(設計)人: | 朱少鵬;平山秀雄;黃秀頎 | 申請(專利權)人: |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顯示技術中心有限公司;昆山國顯光電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3/041 | 分類號: | G06F3/041;H01L27/32;H01L51/5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陽光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彭秀麗 |
| 地址: | 215300 江蘇省蘇州市***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有源 矩陣 有機 發光 顯示屏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顯示面板和觸控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講,涉及一種有源矩陣有機發光顯示屏(AMOLED)觸控結構,為一種混合式(hybrid)的觸控結構。?
背景技術
觸控已經成為中小尺寸面板的必要配置,市場巨大。面板廠商為了增加產品附加值,將觸控技術掌握于自己手中,紛紛開發內嵌式觸控技術,主要包括in-cell和on-cell技術。對于柔性有源矩陣有機發光顯示屏(AMOLED)來說,薄膜封裝的存在使得on-cell技術變得十分困難,在薄膜封裝上形成傳統觸控結構需要多次光刻,對其下的OLED器件的影響十分顯著。OLED器件與液晶的巨大不同使得in-cell技術實現困難。因此,需要提供一種能兼容柔性顯示的有源矩陣有機發光顯示屏(AMOLED)的觸控方式,盡量減少對薄膜封裝的影響。?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減少多次光刻對薄膜封裝的影響,降低工藝難度,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有源矩陣有機發光顯示屏的觸控結構。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有源矩陣有機發光顯示屏的觸控結構,其設置于顯示屏基板上,所述觸控結構包括互感的發射結構和接收結構,所述發射結構進一步包括第一包封薄膜、第一圖形化電極和第二包封薄膜,所述第一包封薄膜形成于位于顯示屏基板上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上,所述第一圖形化電極形成于所述第一包封薄膜上,所述第一圖形化電極上形成有第二包封薄膜;所述接收結構進一步包括柔性聚合物箔片,所述柔性聚合物箔片上成型有第二圖形化電極,所述第二包封薄膜與所述柔性聚合物箔片相粘結,所述第一圖形化電極與所述第二圖形化電極相對設置。?
所述發射結構中的第一圖形化電極與所述接收結構中的所述第二圖形化電極均為條形圖案,所述的第一圖形化電極與第二圖形化電極形成位置重疊的互補圖案。?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圖形化電極中的條形圖案與所述的第二圖形化電極中的條形圖案彼此垂直設置。?
所述的第一包封薄膜由多層薄膜組成,其中至少包括一層無機薄膜。?
進一步優選地,所述的第一包封薄膜還包括一層或多層有機薄膜。?
所述的第一圖形化電極和第二圖形化電極的膜厚為5-1000nm。?
所述的第一包封薄膜和第二包封薄膜的厚度為50-5000nm(單位)。?
所述的顯示屏基板為玻璃基板或柔性聚合物基板。?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是在第一包封薄膜和柔性聚合物箔上分別形成第一圖形化電極和第二圖形化電極,其可以用低成本的納米銀或石墨烯等制備,進一步降低成本,同時能兼容柔性觸控。?
(2)由于本實用新型中的接收結構形成于柔性聚合物箔片,其材料可以為但不限于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醚砜、聚酰亞胺、聚對二甲苯等,在聚合物箔片上形成電容式觸控傳感器的第二圖形化電極,其材料和形成方式的選擇范圍均與第一圖形化電極相同,由于直接生成于聚合物箔片上,而非器件之上,制作工藝難度大大降低。?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描述的AMOLED觸控結構的截面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描述的AMOLED觸控結構的截面圖。?
圖中:?
101-顯示屏基板;102-薄膜晶體管陣列;103-有機電致發光器件;104-第一包封薄膜;105-第一圖形化電極;106-第二包封薄膜;107-膠水;108-第二圖形化電極;109-聚合物箔片。?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顯示技術中心有限公司;昆山國顯光電有限公司,未經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顯示技術中心有限公司;昆山國顯光電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80175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