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深水座底儀器支架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797860.3 | 申請日: | 2013-1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628178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6-04 |
| 發明(設計)人: | 盧佐;文先華;郭松林;劉杰;沈小明;熊偉;武藝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水運工程勘察設計院;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F16M11/12 | 分類號: | F16M11/12;F16M11/18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李鳳 |
| 地址: | 300456 天津市***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深水 儀器 支架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儀器支架,特別涉及一種深水座底儀器支架。
背景技術
隨著人類海洋活動的增加,沿海水域的波浪觀測已成為沿海工程基礎建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目前最先進的測波設備是聲學多普勒測波儀,它是通過聲學換能器探頭記錄聲波發射和接收的頻率變化,計算獲得海流的速度與方向,并通過聲學換能器探頭快速追蹤海面變化過程,最終計算獲得波高、波向和周期等要素。聲學多普勒測波儀測波測流設備測量過程中,必須保持儀器的聲學探頭垂直向海面上觀測,傾斜角不得超過10°,方可獲得有效觀測數據,因此固定儀器的儀器支架顯得尤為重要。
在水深25米以內的海域觀測波浪為了獲得準確的觀測數據,我們通常采用水泥墩等非常穩定的儀器支架,配合潛水員工作,但在水深大于25米的海域,超出了輕潛潛水員的下水深度,而采用重潛潛水員的成本太高,所以在超過25米的海域使用聲學多普勒測波儀觀測波浪最好采用輕便支架配合釋放器投放。傳統儀器支架一般采用三棱錐臺體或圓錐臺體結構,測波儀固定在臺體頂部的萬向軸上,雖然可以利用重力調整儀器姿態,但調整幅度偏小,一般不超過25°,往往不能保證在投放后儀器保持正確姿態。傳統儀器支架投放時,必須在海流最小的時間段投放,海流大時很難保證儀器投放后的姿態,同時由于海底地形復雜,且觀測過程中儀器支架有可能被沿海漁民生產活動的漁網拖倒或拖傾斜,出現這種情況后,導致儀器傾斜嚴重,致使觀測數據無效。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深水座底儀器支架,采用該支架支撐聲學觀測儀器,能夠保證聲學觀測儀器座底觀測時聲學換能器探頭始終保持垂直向海面上觀測。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深水座底儀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方體形外部框架和設置在其內部的萬向軸,所述萬向軸包括內環和外環,所述內環轉動連接在內環軸上,所述內環軸固定在所述外環上,所述外環轉動連接在外環軸上,所述外環軸固定在所述外部框架上,所述內環軸和所述外環軸互相垂直;在所述內環內固定有儀器固定卡片,所述儀器固定卡片上連接有儀器活動卡片,所述儀器活動卡片與所述儀器固定卡片之間的連接為可拆連接。
所述萬向軸固接在所述外部框架的內部中間位置處。
所述萬向軸與所述外部框架之間的連接采用可拆連接。
所述儀器固定卡片固定在所述內環的中心處,所述儀器固定卡片的兩側各通過一固定棒Ⅱ與所述內環連接,所述固定棒Ⅱ的一端與所述儀器固定卡片焊接,所述固定棒Ⅱ的另一端與所述內環焊接。
在所述外環軸的外端設有與其垂直的連接部,所述連接部與所述外部框架通過固定棒Ⅰ連接,在所述固定棒Ⅰ的上下兩側對稱設有斜拉的加固連桿Ⅱ,所述加固連桿Ⅱ的一端與所述連接部固接,所述加固連桿Ⅱ的另一端與所述外部框架固接。
所述外部框架在其角部設有斜拉的加固連桿Ⅰ。
所述外部框架、所述加固連桿Ⅰ和所述加固連桿Ⅱ均選用角鋼或槽鋼制成。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通過將儀器固定在萬向軸內,將萬向軸固定在正方體形外部框架內,通過儀器自身重力作用和萬向軸的作用,使儀器不論在任何時間段、任何海底地形條件下或者在儀器支架被外力拖曳傾斜、翻滾情況下,均可實現360度全方向調節,能夠始終保持儀器的聲學換能器探頭垂直向海面上發射信號追蹤海面變化過程的正確觀測姿態,提高了儀器支架自身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提高了觀測數據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并且與采用重潛潛水員相比大幅減少了工作成本。并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構造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外部框架每個面的平面構造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萬向軸及其連接結構的平面構造圖。
圖中:1、外部框架,2、加固連桿Ⅰ,3、加固連桿Ⅱ,4、固定棒Ⅰ,5、內環,6、外環,7、內環軸,8、外環軸,9、固定棒Ⅱ,10、儀器固定卡片,11、儀器活動卡片。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發明內容、特點及功效,茲例舉以下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水運工程勘察設計院;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未經天津水運工程勘察設計院;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79786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