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納米溴化銀聚酰亞胺復合薄膜的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794230.0 | 申請日: | 2013-1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700246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09 |
| 發明(設計)人: | 魏強;高承;張善勇;劉浩銳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8J7/06 | 分類號: | C08J7/06;C08J7/12;C08L79/08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責任專利代理事務所 12201 | 代理人: | 李麗萍 |
| 地址: | 300072***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納米 溴化銀 聚酰亞胺 復合 薄膜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光信息記錄材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具有溴化銀表面納米涂層的高分子基復合薄膜結構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溴化銀是一種重要的光信息記錄材料,通常與明膠組成感光乳劑。溴化銀懸浮于明膠溶液中,將感光乳劑均勻涂布于支持體上或片基上,再經過冷卻、干燥就構成了銀鹽感光材料或可以感光的膠卷。在感光材料生產過程中,對感光乳劑的涂布要求十分嚴格,諸如涂層薄而均勻,性能一致而穩定,表面潔凈而平整,為此必須采用特別精密的涂布方法和裝置。一般而言,涂布方法有自由落簾涂布、坡流擠壓涂布和沉浸涂布三種。自基的功能在于提供給乳劑一個固體附著物,現代感光膠片一般采用乙酸纖維酯薄膜。?
聚酰亞胺薄膜是有著出色綜合性能的有機高分子薄膜材料之一,它具有優異的熱穩定性、機械性能、化學穩定性、耐輻照性和絕緣性能,已廣泛應用在航空、航天、微電子、納米、液晶、分離膜、激光等領域。聚酰亞胺與金屬或無機非金屬復合得到的薄膜,可以有效引入光學、電學、磁學或催化性能,得到高分子基的功能復合薄膜,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有光信息記錄材料制備技術高成本的精密涂布方式,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納米溴化銀聚酰亞胺復合薄膜的結構,采用基于離子交換法制備,對聚酰亞胺薄膜機械性能影響小,保留了基體優越性能,而且成本低,操作簡單。?
本實用新型一種納米溴化銀聚酰亞胺復合薄膜的結構,包括基底層,所述基底層為聚酰亞胺薄膜,所述酰亞胺薄膜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涂布有感光材料層,所述感光材料層為溴化銀層,所述溴化銀層由溴化銀顆粒構成。?
本實用新型納米溴化銀聚酰亞胺復合薄膜的結構,其中,所述溴化銀層的厚度為1~10um,所述溴化銀顆粒的粒徑為100~300nm。?
本實用新型納米溴化銀聚酰亞胺復合薄膜的結構的制備過程是以聚酰亞胺薄膜為基底,通過聚酰亞胺薄膜先后在堿性水溶液環境中的水解處理,和在銀離子水溶液中的離子交換,得到表層絡合有銀離子的前驅體薄膜,最后在還原銀的同時,通過季銨鹽的共同作?用,原位沉積得到納米溴化銀聚酰亞胺復合薄膜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所獲得的納米溴化銀聚酰亞胺復合薄膜機械性能好,屬于柔性材料;表層的納米顆粒分布均勻。?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納米溴化銀聚酰亞胺復合薄膜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納米溴化銀聚酰亞胺復合薄膜的結構實施例1表層的XRD圖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提供實施例是為了理解的方便,絕不是限制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一種納米溴化銀聚酰亞胺復合薄膜的結構,包括基底層,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層為聚酰亞胺薄膜,所述酰亞胺薄膜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涂布有感光材料層,所述感光材料層為溴化銀層,所述溴化銀層由溴化銀顆粒構成。所述溴化銀層的厚度為1~10um,所述溴化銀顆粒的粒徑為100~300nm。?
實施例一:?
本實用新型納米溴化銀聚酰亞胺復合薄膜的結構實施例一的制備過程是:將聚酰亞胺薄膜先后用無水乙醇和去離子水超聲清洗10min,去除材料表面殘留污染物,清洗干凈后在空氣中靜置,自然干燥;將預清洗過的聚酰亞胺薄膜,在室溫下浸泡于濃度為3mol/L的KOH水溶液中,5h后取出,用大量去離子水充分清洗,去除表面殘留的OH-和K+,在空氣中靜置,自然干燥;將經表面水解處理的聚酰亞胺薄膜,在室溫下浸泡于0.1mol/L的AgNO3水溶液中,120min后取出,用大量去離子水充分清洗,去除表面殘余金屬鹽溶液,在空氣中靜置,自然干燥;將離子交換后含Ag+的聚酰亞胺薄膜,在室溫下浸漬于5mmol/L的抗壞血酸和5mmol/L的CTAB的混合水溶液中,浸漬20min后取出,用去離子水充分清洗,去除表面殘余溶液,在空氣中靜置,自然干燥。至此,得到溴化銀層的厚度為5um的納米溴化銀聚酰亞胺復合薄膜。?
通過X射線衍射分析,得到實施例一制備得到的納米溴化銀聚酰亞胺復合薄膜表面成分的X射線衍射圖譜,根據圖譜的特征峰,表明薄膜表面成分為溴化銀,如圖2所示。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對實施例一制備得到的納米溴化銀聚酰亞胺復合薄膜表面進行微觀形貌觀察,可以看到表面生成的溴化銀納米顆粒,顆粒大小在200nm左右,均勻致密。?
實施例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大學,未經天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79423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