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養魚場水臭氧凈化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786135.6 | 申請日: | 2013-1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582615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07 |
| 發明(設計)人: | 陳虹飼 | 申請(專利權)人: | 遵義市虹孚養魚場 |
| 主分類號: | C02F9/04 | 分類號: | C02F9/04;C02F1/28;C02F1/78 |
| 代理公司: | 遵義市遵科專利事務所 52102 | 代理人: | 劉學詩 |
| 地址: | 563000 貴***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養魚場 臭氧 凈化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用于養魚場的設備,具體地說是養魚場水臭氧凈化裝置。
背景技術
中國公元前11世紀殷末時就有池塘養魚的記錄。公元前5世紀的《養魚經》是世界上最早的養魚著作。漢代養鯉已十分普遍。唐代由單養鯉發展成草魚、青魚、鰱、鳙等多種魚類混養,是池塘養魚技術的重要突破。至宋代,各地從長江中張捕上述4種魚苗進行飼養已相當發達,并已認識到這些魚類不能在池塘自然繁殖。明代出現了定時、定位、定量、定質投餌和輪捕輪放等先進養魚技術的萌芽,并對魚池建造、放養的密度和魚種搭配、投餌、施肥、魚病治療等均有較詳細記載。明代中葉,15、16世紀,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在魚塘堤上栽種桑樹、果樹等,將養魚和養蠶、農作物種植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經營。1949年以來,池塘養魚逐步向養魚發達的長江、珠江三角洲以外地區發展。1958年后,中國研究成功鰱、鳙、草魚、青魚、鯪、團頭魴等主要養殖魚類的全人工繁殖技術,改變了長期依靠張捕天然魚苗供不應求的局面。此外,先進養魚經驗的普及、主要魚病的防治、配合餌料的研制和推廣,也促進了養殖面積的擴大和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中國池塘養魚現無論在總產量、養殖面積或集中連片魚池平均單產方面均居世界首位。現有養魚場的養魚池水是自然狀態,沒有專門的消毒與凈化設備。因此,所養的魚容易發生病蟲害,使魚發病或死亡,造成產量的減低。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從而提供一種養魚場水臭氧凈化裝置。
一種養魚場水臭氧凈化裝置,包括污水進口、沉淀池,水泵、凈化桶、活性炭、過濾池A、過濾池B、凈化水出口、管道A、管帶B、過濾網A、過濾網B、凈化水池,所述污水進口設于沉淀池一側,沉淀池另一側通過管道A與凈化桶相連,所述凈化桶一側設有臭氧發生器,臭氧發生器上設置的臭氧管延伸至凈化桶內;所述管道A上設有水泵;所述凈化桶內設有活性炭;所述凈化桶通過管帶B與過濾池A相連,過濾池A一側設有過濾網A,過濾網A與過濾池B一側相通;過濾池B另一側設有過濾網B,過濾網B與凈化水池一側相通,凈化水池另一側下方設有凈化水出口。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在養魚場和魚塘所連接的循環水管路上安裝有除雜器,所以能夠清除水中的雜物,由于設有活性炭,能夠對水進行凈化,由于安裝有過濾網,能夠過濾微生物和低等生物,使養魚用水保持清潔,消除其中的病蟲害根源。適宜作為養魚場水處理應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養魚場水臭氧凈化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中:1-污水進口、2-沉淀池,3-水泵、4-凈化桶、5-活性炭、6-過濾池A、7-過濾池B、8-凈化水出口、9-管道A、10-管帶B、11-過濾網A、12-過濾網B、13-凈化水池、14-臭氧發生器、15-臭氧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一種養魚場水臭氧凈化裝置,包括污水進口1、沉淀池2,水泵3、凈化桶4、活性炭5、過濾池A6、過濾池B7、凈化水出口8、管道A9、管帶B10、過濾網A11、過濾網B12、凈化水池13、臭氧發生器14、臭氧管15,所述污水進口1設于沉淀池2一側,沉淀池2另一側通過管道A9與凈化桶4相連,所述凈化桶4一側設有臭氧發生器14,臭氧發生器14上設置的臭氧管15延伸至凈化桶4內;所述管道A9上設有水泵3;所述凈化桶4內設有活性炭5;所述凈化桶4通過管帶B10與過濾池A6相連,過濾池A6一側設有過濾網A11,過濾網A11與過濾池B7一側相通;過濾池B7另一側設有過濾網B12,過濾網B12與凈化水池13一側相通,凈化水池13另一側下方設有凈化水出口8。?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遵義市虹孚養魚場,未經遵義市虹孚養魚場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786135.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