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電機阻尼減振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771805.7 | 申請日: | 2013-1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632444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6-04 |
| 發明(設計)人: | 王澤威;李瓊;徐元周;來海豐;葛亞非;柳鑫;閆峰;張新春;李旭光;王榮麗;馮黎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陽防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K5/24 | 分類號: | H02K5/24 |
| 代理公司: | 鄭州聯科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張曉萍 |
| 地址: | 473008 ***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機 阻尼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電機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電機阻尼減振結構。
背景技術
在電機的加工制作中,由于設計和制造等原因,電機在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振動。而且,電機振動不僅存在電磁振動,同時也存在各種機械振動,傳統技術通常采用增加材料用量,即加長鐵芯長度和增加定子繞組導線的方法來實現減振,雖然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無法消除制造誤差而帶來的振動以及在某一頻段引致的系統共振。而且,此種電機減振方式使得電機的體積較大,其重量較同規格的電機也大的多,雖然能達到一定的減振效果,但卻較大程度的增加了電機的制造成本。況且,采用加大鐵芯長度和電機體積方式,必然帶來旋轉動量的增加,對減振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效應。另外,電機的振動主要來自于轉動部分的配合間隙,產生轉子旋轉過程的振動,進而引致氣隙的變化而帶來電磁振動。其產生振動的傳遞主要通過電機軸承和端蓋到達殼體和定子。因此通過增加材料用量來達到降低電機振動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緊湊、加工方便,并能有效的降低電機振動,且減振效果好的電機阻尼減振結構。
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結構是在電機端蓋軸承室的外側設有環形凹槽,槽中裝有阻尼環。
所述環形凹槽的深度大于電機軸承室外圈寬度2~5mm,環形凹槽的截面寬度為5~10mm。
所述阻尼環與環形凹槽過盈配合。
所述阻尼環采用環形氟橡膠制件。
所述阻尼環采用硅油與金屬顆粒的混合物制品,裝在與所述環形凹槽相適配的塑膠管件內。
所述硅油與金屬顆粒的重量配比為1︰0.3~0.5。
所述金屬顆粒的粒徑≤1mm。
所述金屬顆粒為鉛丸、鋼丸和鋁丸的三種混配丸粒,其混配按重量比為:鉛丸︰鋼丸︰鋁丸=1︰1︰1。
所述硅油采用粘度>1000mm2/s的甲基硅油。
按照上述方案制成電機阻尼減振結構,通過在電機端蓋上加裝阻尼環的方式,在電機轉子振動向電機殼體的傳遞路徑中,使其具有較大的損耗系統能量的能力,從減振的角度看,就是將機械振動的能量轉變成熱量或其他可以損耗的能量,降低電機的振動頻率,減小振動幅度,并由此達到減振的目的。該結構通過在軸承端蓋上軸承室的外側環形凹槽中安裝氟橡膠阻尼環或硅油阻尼環,能夠有效地減小電機的振動,經對比測試,增加阻尼環后,電機的振動加速度級可降低4~12dB。該結構簡單緊湊,易于加工,而且阻尼環的安裝方便,易于電機端蓋部件的通用化。?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陽防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南陽防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771805.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便攜式多功能單手搖發電裝置
- 下一篇:一種救生皮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