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用于鋼廠脫硫渣分選的固液分離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749518.6 | 申請日: | 2013-11-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678066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02 |
| 發明(設計)人: | 成偉超;徐秋杰;耿開河;王升潔;劉建林;李正訓;王鵬元;鄭新禮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泰安煤礦機械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29/11 | 分類號: | B01D29/11;B01D29/86;B01D29/92 |
| 代理公司: | 泰安市泰昌專利事務所 37207 | 代理人: | 姚德昌 |
| 地址: | 271000 山東省泰***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鋼廠 脫硫 分選 分離 裝置 | ||
一、?????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固液分離裝置,尤其是一種用于鋼廠脫硫渣分選的固液分離裝置。
二、?????背景技術
在鋼鐵生產中,會產生大量的脫硫渣即鋼渣,而脫硫渣作用鋼鐵的副產品還沒有被利用,堆積的脫硫渣對環境會產生污染,對鋼廠脫硫渣進行分選得到不同的物質,是處理鋼廠脫硫渣的重要方法,而在用于鋼廠脫硫渣分選裝置中,把分選后得到的混合物中的固體和輔助劑分離得到最終的產品,因此用于鋼廠脫硫渣分選的固液分離裝置是用于鋼廠脫硫渣分選裝置的重要部件;在現有的用于鋼廠脫硫渣分選的固液分離裝置中,還沒有一種用于鋼廠脫硫渣分選的固液分離裝置。
三、?????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技術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鋼廠脫硫渣分選的固液分離裝置,因此輔助劑排出時對固體物進行了沖擊性洗滌,提高了分選物的純度。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包含有具有排液孔的內筒的攪拌裝置本體、設置在內筒的外側湎的外筒、設置在內筒與外筒之間并分布在間隔區域的至少為兩個的抽液裝置。
經過分選后的脫硫渣和輔助劑的混合物進入到內筒中,攪拌裝置本體工作,輔助劑在內筒中沿切線方向運動,進入到內筒和外筒之間,泵體工作,通過抽液裝置把輔助劑排出。由于設計了攪拌裝置本體、外筒和抽液裝置,通過攪拌裝置本體把輔助劑分離到內筒和外筒之間,通過抽液裝置的輪流工作,使輔助劑沿內筒環形排出,不再是直接把輔助劑排出,因此輔助劑排出時對固體物進行了沖擊性洗滌,提高了分選物的純度。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攪拌裝置本體設置為還包含有攪拌軸,抽液裝置設置為包含有吸液管和電磁閥,內筒設置在外筒中并在內筒的底端端部位設置有出料口,在內筒中設置有攪拌軸并在攪拌軸的頂端端部位上設置有動力源,在攪拌軸上設置有攪拌葉片,在內筒上設置有排液孔,在內筒和外筒之間設置有吸液管并吸液管設置為通過電磁閥與泵體連通。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在內筒上設置有濾布。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內筒的排液孔的直徑設置為8-12mm并內筒的高度與外筒的高度的比例設置為0.62-0.71:1,攪拌葉片分布在攪拌軸上的長度設置為與內筒的高度相對應。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內筒設置為多邊形體并在內筒的每一個側面上設置有相對應的吸液管。
在本技術方案中,輔助劑設置為捕收劑和起泡劑。
在本技術方案中,在攪拌裝置本體上設置有使液態體環形排出的裝置為重要技術特征,在用于鋼廠脫硫渣分選的固液分離裝置的技術領域中,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
四、?????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右視圖。
五、?????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實施例,結合附圖具體說明本實施例,包含有攪拌軸1、內筒2、外筒3、吸液管4和電磁閥5,內筒2設置在外筒3中并在內筒2的底端端部位設置有出料口,在內筒2中設置有攪拌軸1并在攪拌軸1的頂端端部位上設置有動力源,在攪拌軸1上設置有攪拌葉片,在內筒2上設置有排液孔,在內筒2和外筒3之間設置有吸液管4并吸液管4設置為通過電磁閥5與泵體連通。
在本實施例中,在內筒2上設置有濾布。
在本實施例中,內筒2的排液孔的直徑設置為8mm并內筒2的高度與外筒3的高度的比例設置為0.62:1,攪拌葉片分布在攪拌軸1上的長度設置為與內筒2的高度相對應。
在本實施例中,內筒2設置為六邊形體并在內筒2的每一個側面上設置有相對應的吸液管4。
經過分選后的脫硫渣和輔助劑的混合物進入到內筒2中,攪拌軸1帶動攪拌葉片工作,輔助劑在內筒2中沿切線方向運動,進入到內筒2和外筒3之間,泵體工作,通過吸液管4和電磁閥5把輔助劑排出。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實施例,內筒2的排液孔的直徑設置為12mm并內筒2的高度與外筒3的高度的比例設置為0.71:1,攪拌葉片分布在攪拌軸1上的長度設置為與內筒2的高度相對應;內筒2設置為八邊形體并在內筒2的每一個側面上設置有相對應的吸液管4。
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個實施例,內筒2的排液孔的直徑設置為10mm并內筒2的高度與外筒3的高度的比例設置為0.66:1,攪拌葉片分布在攪拌軸1上的長度設置為與內筒2的高度相對應;內筒2設置為五邊形體并在內筒2的每一個側面上設置有相對應的吸液管4。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泰安煤礦機械有限公司,未經山東泰安煤礦機械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749518.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