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蓄能型太陽能空氣集熱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744290.1 | 申請日: | 2013-1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605495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21 |
| 發明(設計)人: | 蘇樹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筑能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4J2/34 | 分類號: | F24J2/34;F24J2/24;F24J2/05;F24J2/4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01201 上海市浦***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蓄能 太陽能 空氣 集熱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太陽能資源利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蓄能型太陽能空氣集熱器。
背景技術
當前用于提供民用熱水或采暖的太陽能集熱器主為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式集熱器和平板集熱器兩類,由這兩類集熱器構筑的太陽能供熱系統的傳統工作原理為:太陽能集熱器集熱后,把熱能通過液體介質循環把熱量轉移并貯存在水箱中,在需要用熱時,再從水箱向用戶供熱,但這種供熱系統,在嚴寒地區供熱時,難以解決抗凍、介質泄露、夏季過熱等多種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蓄能型太陽能空氣集熱器,從根本上解決了太陽能供熱系統可能出現的防凍、泄漏、過熱問題,簡化太陽能供熱系統,降低太陽能供熱系統成本。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蓄能型太陽能空氣集熱器,包括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蓄能棒、密封圈、進風聯箱、出風聯箱,其中,該蓄能棒在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的內部,密封圈與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相接,進風聯箱與出風聯箱通過密封圈與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相連。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主要起吸收太陽能熱水器,蓄能棒存貯多余熱量,密封圈起密封阻氣作用,進風聯箱將風分配至各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出風聯箱將風從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內收回。
所述的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由外玻璃管、內玻璃管及玻璃彈簧組成,外玻璃管與內玻璃管頭部直接相連,外玻璃管與內玻璃管尾部通過玻璃彈簧相連,玻璃彈簧實為一中空玻璃管按彈簧方式繞制而成。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的內玻璃管上涂太陽能吸收涂層,用于吸收太陽能并轉至熱能,玻璃彈簧一端連接內玻璃管尾部,另一端連接外玻璃管尾部,將內玻璃管與外玻璃管連通,也就是說,通過玻璃彈簧,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的尾部也是通氣的,玻璃彈簧起的另外一個作用是緩沖內玻璃管與外玻璃管溫度變化引起的膨脹與收縮,防止玻璃管炸管。
所述的蓄能棒外殼與蓄能材料構成,外殼對蓄能材料進行封閉,蓄能材料貯存熱量。所述的外殼可用鋁及鋁合金,鋼材,所述的蓄能材料可為水、水合鹽、有機蠟、有機醇、有機酯。
所述的密封圈優選硅橡膠密封圈。
所述的進風聯箱包括聯箱內膽、保溫層、外皮、進風口,保溫層在聯箱內膽外,外皮內,聯箱內膽與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相連,進風口與聯箱內膽相連,進風口將風引用聯箱內膽,聯箱內膽將風分配至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保溫層起保溫作用,外皮保護保溫層。聯箱內膽可用不銹鋼或鋼材或鍍鋅鐵皮,保溫層可為發泡聚氨酯,發泡酚醛,或玻璃棉或巖棉;這些材料均市售可得。
所述的出風聯箱結構與進風聯箱基本相同。
本實用新型的具備如下的一個或多個優點:
1、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兩端通風,玻璃彈簧實現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尾部通風,并緩沖了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內外溫度變化引起膨脹與收縮,解決了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炸管問題;
2、蓄能棒解決了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的蓄熱與熱容問題,蓄能棒在管內直接蓄熱,簡化的太陽能供熱系統,降低了太陽能玻璃真空集熱管溫度波動,提高了系統的熱穩定性與可靠性;
3、蓄能型空氣集熱器利用空氣作為傳熱循環介質,徹底解決了太陽能供熱系統在嚴寒地區供熱時,難以解決抗凍、介質泄露、夏季過熱等多種問題;
4、蓄能型空氣集熱器無需外部蓄熱,蓄熱過程也不依賴于外部循環系統,系統簡介可靠,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集熱器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
在以下描述中闡述了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能夠以多種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推廣。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
實施例一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筑能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上海筑能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74429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