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分流式礦漿脫水濃縮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738416.4 | 申請日: | 2013-1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620390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6-04 |
| 發明(設計)人: | 李平;周燕;楊宏濤;趙科;師杰;李銳 | 申請(專利權)人: | 云南大紅山管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36/04 | 分類號: | B01D36/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11294 | 代理人: | 張瑞豐 |
| 地址: | 653400 云*** | 國省代碼: | 云南;5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分流 礦漿 脫水 濃縮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礦漿脫水技術領域,更具體的涉及礦漿脫水技術中的一種分流式礦漿脫水濃縮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在礦漿的管道輸送技術領域,主管道中輸送一定比例濃度的礦漿漿體,在到達輸送終點站時要進行脫水操作,以實現輸送礦漿的固液分離,這種脫水操作一般包括漿液的濃縮和陶瓷過濾機的固液分離,陶瓷過濾機屬于成熟的設備,而漿液的濃縮過程對礦漿的脫水效果影響較大,現有技術中對主管道輸送的礦漿漿液進行濃縮的系統結構如附圖1所示,主管道10輸送的礦漿經支路管道注入第一濃縮池1,礦漿漿液在第一濃縮池1中進行濃縮后的礦漿經底流泵6輸送給分配桶3進而分配至攪拌槽4,再由攪拌槽4攪拌后輸送給陶瓷過濾機9進行固液分離,完成礦漿脫水。現有技術中的這種濃縮系統只有一個濃縮池,濃縮池溢流出的含礦污水先排至污水池7,然后經污水池7直接進入事故池2,這樣進入事故池2內的污水含礦量比較大,因為僅經過一個濃縮池的一級濃縮無法充分沉積礦粒,導致溢流出的含礦污水含礦量比較大,從而這種含礦量大的污水流入事故池2后,日積月累將導致事故池2內礦量越積越深,當事故池底部大量積礦后事故池便無法繼續發揮其作用,最終只能靠人工進行事故池的清理,費時費力,增加了成本,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礦漿的浪費,降低了漿體管道輸送效率。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基于上述現有技術問題,創新的提出一種全新的分流式礦漿脫水濃縮系統,通過引入第二濃縮池對礦漿二級濃縮,提高了礦漿的濃縮效率,并使溢流出去的水含礦量大大降低,從而提高了出礦量,減少了現有技術中人工頻繁清理事故池的工序,增加了經濟效益。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分流式礦漿脫水濃縮系統,包括:第一濃縮池1、事故池2、第二濃縮池5、底流泵6、污水池7和脫水單元,漿體輸送主管道10連接所述第一濃縮池1,所述第一濃縮池1的溢流出口通過管路連接于所述污水池7,所述污水池7經泵送管路連接于所述第二濃縮池5,所述第二濃縮池5經泵送管路連接于所述第一濃縮池1,所述第二濃縮池5的溢流出口經管路連接于所述事故池2,所述第一濃縮池1的底部通過管路連接所述底流泵6,所述底流泵6通過管路連接所述脫水單元。
進一步的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分流式礦漿脫水濃縮系統,其中還包括有清水池8,所述事故池2的清水出口經管路連接于所述清水池8。
進一步的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分流式礦漿脫水濃縮系統,其中所述脫水單元包括分配桶3、攪拌槽4和陶瓷過濾機9。
進一步的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分流式礦漿脫水濃縮系統,其中所述底流泵6通過管路連接于所述脫水單元的分配桶3,所述分配桶3的分配出口通過管路連接所述攪拌槽4,所述攪拌槽4的出口連接所述陶瓷過濾機9。
進一步的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分流式礦漿脫水濃縮系統,其中所述攪拌槽4和陶瓷過濾機9的數量為多個。
進一步的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分流式礦漿脫水濃縮系統,其中所述漿體輸送主管道10進一步連接于所述分配桶3和/或所述第二濃縮池5。
通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至少能夠達到以下技術效果:
1)、通過二級濃縮提高了礦漿濃縮效率,并使溢流出去的污水含礦量大大降低,提高了出礦量和產量;
2)、使流入事故池內的污水含礦量極大降低,有效解決了事故池內積礦的問題,減少了人工清理事故池的工序,降低了成本;
3)、通過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濃縮系統提高了漿體的管道輸送效率和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附圖1為現有技術中礦漿濃縮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分流式礦漿脫水濃縮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各附圖標記的含義如下:
1-第一濃縮池;2-事故池;3-分配桶;4-攪拌槽;5-第二濃縮池;6-底流泵;7-污水池;8-清水池;9-陶瓷過濾機;10-漿體輸送主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以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更加清楚的理解本實用新型,但并不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云南大紅山管道有限公司,未經云南大紅山管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73841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攝像裝置
- 下一篇:生成通信界面的方法及智能終端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