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用于下放移動模架的下放吊架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734008.1 | 申請日: | 2013-11-1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097878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1-14 |
| 發明(設計)人: | 劉中濤;楊庭友;段久旭;張晉華;李繼承;宋志;張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建三局建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1D21/00 | 分類號: | E01D2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彭麗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07 | 代理人: | 彭麗芳 |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下放 移動 吊架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領域,特別是一種用于下放移動模架的下放吊架。
背景技術
移動模架施工是目前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現澆箱梁施工的常用方法,尤其是水上、河谷等惡劣地形條件下的箱梁施工的首選方法。但箱梁施工完畢后,移動模架模板與箱梁間距小,且其拆除為高空作業,分塊拆除往往十分困難。而采用大噸位的液壓連續千斤頂整體下放,雖然不僅能夠減少拆除難度,而且能保障其拆除進度,但是無論是購買還是租賃大噸位的液壓連續千斤頂價格均十分昂貴,而且其使用頻率可能不高,不經濟。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簡化施工、安全可控、降低風險、縮短工期、節約成本的用于下放移動模架的下放吊架。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下放移動模架的下放吊架,包括下承重梁、固定于下承重梁上的下錨固梁、位于下錨固梁上方的上承重梁和固定于上承重梁上的上錨固梁。
所述的下承重梁放置于找平的混凝土梁面上。
所述的下錨固梁有兩個,分別位于下承重梁上部的兩側。
所述的上承重梁兩端呈梯形。
所述的上錨固梁有兩個,分別位于上承重梁上部的兩端。
所述的下放吊架采用精軋螺紋鋼作為吊裝承重元件。
所述的精軋螺紋鋼貫穿下放吊架的下承重梁、下錨固梁、上承重梁和上錨固梁。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使用下放吊架,只利用普通千斤頂和精軋螺紋鋼就能將移動模架等操重構件整體下放至地面或鋼平臺,然后進行散拆施工。
本實用新型下放吊架的使用簡化了施工工序,提高了拆除效率,節約了施工成本,縮短了施工工期,施工過程安全可控,降低了拆除施工安全風險,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附圖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來具體說明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用于下放移動模架的下放
吊架。
圖1是移動模架結構示意圖;
圖2是下放吊架結構示意圖。
圖中:1-前鼻梁,2-牛腿A,3-牛腿B,4-中扁擔梁,5-下承重梁,6-下錨固梁,7-上承重梁,8-上錨固梁,9-千斤頂,10-精軋螺紋鋼,11、混凝土粱面,12-前扁擔梁。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一種用于下放移動模架的下放吊架,包括下承重梁5、固定于下承重梁上的下錨固梁6、位于下錨固梁上方的上承重梁7和固定于上承重梁上的上錨固梁8。
所述的下承重梁5放置于找平的混凝土梁面11上,將下錨固梁6受力傳遞至混凝土梁面11。
所述的下錨固梁6有兩個,分別位于下承重梁5上部的兩側,與上錨固梁8交替受力,達到下放移動模架的目的。
所述的上承重梁7兩端呈梯形,將上錨固梁8受力通過千斤頂傳遞至混凝土梁面11。
所述的上錨固梁8有兩個,分別位于上承重梁7上部的兩端,與下錨固梁6交替受力,達到下放移動模架的目的。
所述的下放吊架采用精軋螺紋鋼10作為吊裝承重元件。
所述的精軋螺紋鋼10貫穿下放吊架的下承重梁5、下錨固梁6、上承重梁7和上錨固梁8。
使用下放吊架下放移動模架的施工步驟如下:
步驟一:在箱梁頂面預留移動模架下放吊架預留孔。
步驟二:箱梁澆筑完成后,拆除移動模架前扁擔梁12、牛腿A2、前鼻梁1和中扁擔梁4。
步驟三:安裝移動模架下方吊架,拆除牛腿B3。
步驟四:利用下放千斤頂9及精軋螺紋鋼10,通過上錨固梁8、下錨固梁6交替受力將移動模架整體下放至地面或鋼平臺,然后將其散拆運走。
應當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僅僅用于示例性說明或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此外,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旨在涵蓋落入所附權利要求范圍和邊界、或者這種范圍和邊界的等同形式內的全部變化和修改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建三局建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建三局建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73400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