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多功能尖峰抑制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715737.2 | 申請日: | 2013-11-1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536955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09 |
| 發明(設計)人: | 陳坤 | 申請(專利權)人: | 航天長峰朝陽電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H9/04 | 分類號: | H02H9/04;H02M1/12;H02M1/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達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侯蔚寰 |
| 地址: | 122000***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多功能 尖峰 抑制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功能尖峰抑制器,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用于抑制雷擊浪涌(沖擊)干擾、電快速瞬變脈沖群干擾,并具有輸入濾波功能的裝置。
背景技術
雷擊是很普通的物理現象,據統計,全世界有4萬多個雷暴中心,每天大約有8百萬次雷擊發生,這意味著每秒鐘至少有100次雷擊。此外,輸電線路中的開關動作也能產生許多高能量的脈沖。它們對電子設備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影響。為此,許多國際和國內標準都提到要進行雷擊浪涌試驗。雷擊浪涌(沖擊)抗擾度試驗是模擬設備在不同環境與安裝條件下可能遇到的雷擊或開關切換過程中所造成的電壓和電流浪涌。用來評定設備的電源線、輸入/輸出線,以及通信線路在遭受到高能量脈沖干擾時的抗干擾能力。同時,電快速瞬變脈沖群抗擾度試驗,目的是驗證由閃電、接地故障或切換電感性負載而引起的瞬時擾動的抗干擾能力。這種試驗是一種耦合到電源線路、控制線路、信號線路上的由許多快速瞬變脈沖組成的脈沖群試驗。針對上述擾動問題,傳統辦法是在電源或設備入口增加氣體放電管進行吸收,該方案雖然具有承受電流大,絕緣電阻高,漏電流小,寄生電容小的優點。但缺點在于點火電壓高,殘壓較高,反應時間慢(≥100?ns),動作電壓精度較低,會慢性漏氣、有光敏效應、離散性大。并有跟隨電流(續流),若跟隨電流的時間較長,會導致放電管觸點迅速燒毀,從而縮短放電管的壽命,并且對電快速瞬變脈沖干擾波動沒有任何抑制作用。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缺陷提供一種用于抑制雷擊浪涌(沖擊)干擾、電快速瞬變脈沖群干擾,并具有輸入濾波功能的多功能尖峰抑制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多功能尖峰抑制器,包括雷擊浪涌吸收電路,電快速瞬變脈沖群抑制電路,金屬屏蔽殼,所述的雷擊浪涌吸收電路包括第一壓敏電阻RV1,第二壓敏電阻RV2,第三壓敏電阻RV3;電快速瞬變脈沖群抑制電路包括第一共模電感L1、第二共模電感L2、第一差模電感L3、第二差模電感L4,安規電容(C1、C2、C3、C4、C5、C6),吸收電路的一端與電源輸入端相連,另一端與抑制電路的輸入端相連,在電源輸入端設置由三個壓敏電阻并接的雷擊浪涌干擾吸收電路,在共模電感和差模電感前后并接安規電容。
所述壓敏電阻為金屬氧化物壓敏電阻。
所述金屬氧化物壓敏電阻為氧化鋅壓敏電阻。
所述抑制器設有直流輸入端口和/或交流輸入端口。
壓敏電阻型號選取為:MYG14-561。
共模電感的電感量為10mH,差模電感的電感量為10mH。
所述安規電容C1的型號為ECQU2A105ML,參數為275V?1uF,安規電容C2和安規電容C3的型號為ECQU2A104KL,參數為275V?0.1uF;安規電容C5和安規電容C6的型號為AC10F222ML7,參數為275V?2200pF。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由尖峰抑制元器件結合電感抑制的電路設計,同時具有濾波作用,是一種多功能尖峰抑制器,解決了傳統抑制方法功能單一、可靠性差、不能兼顧點火電壓高,殘壓較高,反應時間慢(≥100?ns),動作電壓精度較低,會慢性漏氣、有光敏效應、離散性大等問題,有效抑制了尖峰電壓對后繼設備的危害。
本實用新型主要針對的國家標準為:
GB/T?17626.4-1998??電快速瞬變脈沖群抗擾度試驗;
GB/T?17626.5-1999??浪涌(沖擊)抗擾度試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原理框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在交流電路中的應用原理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在直流電路中的應用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航天長峰朝陽電源有限公司,未經航天長峰朝陽電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71573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