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發酵罐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701714.6 | 申請日: | 2013-11-0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546006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16 |
| 發明(設計)人: | 高樹營;王威;李令娣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民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2M1/00 | 分類號: | C12M1/00;C12M1/02 |
| 代理公司: | 濟南舜源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張維斗 |
| 地址: | 256600 山東省***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發酵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種發酵設備,尤其是一種發酵罐。
背景技術
發酵罐是微生物在發酵過程中生長、繁殖和形成產品的外部環境裝置,它取代了傳統的發酵容器,并且在連續規模生產、提高產量和產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微生物生長繁殖的裝置,發酵罐本體必須能滿足無菌密閉的條件,并且具有一定的強度,在發酵過程中,還需要根據微生物的需要對發酵罐進行加熱和冷卻,另外,為了加快發酵速度以及打破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氣泡,還需要對發酵液進行攪拌。
現有技術中的攪拌裝置包括攪拌軸和攪拌槳,動力由攪拌電機驅動,經皮帶輪減速后帶動攪拌軸旋轉,攪拌軸貫穿發酵罐內部,因皮帶輪傳遞動力時不穩定,經常出現打滑或者皮帶斷裂的現象,并且攪拌槳設置在發酵罐的上部或下部,這會產生攪拌不均勻的現象,導致攪拌效果差,需要攪拌的時間長,能耗也大。除此之外,現有技術中的發酵罐沒有報警裝置,當壓力過高時,如果技術人員不在現場,無法及時進行處理,最終導致發酵效果差,這就是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針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發酵罐的技術方案,該方案采用減速機控制攪拌槳的速度,同時在攪拌軸上設置有第一攪拌槳和第二攪拌槳,攪拌效果好且能耗低;利用壓力報警器,避免了壓力的變化而對發酵效果產生的影響。
本方案是通過如下技術措施來實現的:一種發酵罐,包括罐體,罐體的頂部設置有攪拌電機,罐體內設置有攪拌軸和攪拌槳,本方案的特點是:所述攪拌電機與攪拌軸之間設置有減速機,減速機的輸出軸和攪拌軸之間由聯軸器連接;所述的攪拌槳包括第一攪拌槳和第二攪拌槳,第一攪拌槳所在的平面與攪拌軸的軸線平行,第二攪拌槳所在的平面與攪拌軸的軸線之間的夾角為30°-50°;所述罐體內設置有壓力傳感器,壓力傳感器與罐體外的控制器連接,控制器連接壓力報警器,所述壓力傳感器、控制器以及壓力報警器之間數據連接。
本方案的特點還有,所述罐體內設置有多個擋板。所述擋板的個數為五個,并且均勻固定于罐體的內壁上。所述第一攪拌槳的外表面均勻分布有圓形凸起。所述第一攪拌槳的左右側面形成的圓位于罐體的截面圓的2|3處。所述第二攪拌槳所在平面與攪拌軸的軸線之間的夾角為40°。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據對上述方案的敘述得知,由于在該方案中包括罐體,罐體的頂部設置有攪拌電機,罐體內設置有攪拌軸和攪拌槳,所述攪拌電機與攪拌軸之間設置有減速機,減速機的輸出軸和攪拌軸之間由聯軸器連接,與傳統的皮帶盤減速相比,采用減速機實現攪拌減速,提高了變速的準確性,同時降低了能耗;所述的攪拌槳包括第一攪拌槳和第二攪拌槳,第一攪拌槳所在的平面與攪拌軸的軸線平行,第二攪拌槳所在的平面與攪拌軸的軸線之間的夾角為30°-50°,當攪拌軸進行轉動時,兩個攪拌槳同時轉動,能對物料進行充分攪拌,縮短了攪拌時間,第一攪拌槳的外表面均勻分布有圓形凸起,不但攪拌均勻,還能緩沖物料對第一攪拌槳產生的沖擊力,?減少了槳葉的損耗;所述罐體內設置有壓力傳感器,壓力傳感器與罐體外的控制器連接,控制器連接壓力報警器,所述壓力傳感器、控制器以及壓力報警器之間數據連接,當發酵罐內壓力達到某個設定數值時,壓力報警器會發出信號,提醒操作人員進行必要的應對措施,避免了壓力的變化對發酵效果產生的影響。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其實施的有益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攪拌電機,2為減速機,3為聯軸器,4為罐體,5為擋板,6為第二攪拌槳,7為第一攪拌槳,8為控制器,9為壓力報警器,10為壓力傳感器,11為圓形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一個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方案進行闡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民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山東民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70171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