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平面閘門支承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685917.0 | 申請日: | 2013-10-3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546686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16 |
| 發明(設計)人: | 陳相楠;龍朝輝;姚漢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B9/06 | 分類號: | E02B9/06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橋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劉世平 |
| 地址: | 610072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平面 閘門 支承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電工程中的平面閘門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導流洞的平面閘門支承結構。
背景技術
水力水電工程中,導流建筑物作為施工過程中的臨時建筑物一般具有操作水頭與封堵水后的擋水水頭懸殊較大的特點。導流洞閘門的下閘水頭一般較低,通常采用滑動平面閘門。近幾年由于我國陸續建設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由于需要放環保流量及下游水庫蓄水的要求,導流洞下閘水頭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下閘水頭的增加,導致平面滑動閘門下閘過程中承受的水壓增大,滑動摩阻力增加,從而引起起吊設備容量的增大。導流洞采用定輪閘門支承能有效的減少動摩阻力,從而降低起吊設備的啟閉容量。但閘門下閘到位后,隨著水庫水位的上升,作用在閘門上的水壓增大,定輪閘門支承與閘門下方軌道接觸面積較小,造成軌道承受壓強很大,軌道易損壞。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既能減小平面閘門下閘過程中摩擦力又能減小平面閘門下閘后對軌道產生壓強的平面閘門支承結構。
為解決上述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平面閘門支承結構包括閘門體、定輪和連接件,定輪通過連接件與閘門體底部連接,連接件包括剪斷部,剪斷部可以斷裂使連接件失去連接作用。
進一步的是:連接件包括安裝板和連接螺栓,安裝板與定輪連接并與閘門體貼合,連接螺栓將安裝板與閘門體連接,剪斷部設置于連接螺栓上,剪斷部位置與安裝板和閘門體的貼合處位置對應。
進一步的是:連接件包括安裝板和連接螺栓,安裝板與定輪連接并與閘門體貼合,連接螺栓將安裝板與閘門體連接,剪斷部為剪斷銷,剪斷銷插入安裝板和閘門體上設置的銷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定輪閘門支承能有效的減少動摩阻力,從而降低起吊設備的啟閉容量。閘門下閘到位后,隨著水庫水位的上升,作用在閘門上的水壓增大,連接件承受很大的剪切力使剪斷部斷裂,定輪不承受閘門的壓力同時閘門下移與軌道接觸,閘門與軌道接觸面積大,減小其對軌道產生壓強。
附圖說明
圖1是平面閘門支承結構示意圖;
圖2是連接螺栓處剖視圖;
圖中標記為:閘門體1、連接件2、連接螺栓3、安裝板4、定輪5、軌道6、剪斷部7。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平面閘門支承結構包括閘門體1、定輪5和連接件2,定輪5通過連接件2與閘門體1底部連接,連接件2包括剪斷部7,剪斷部7可以斷裂使連接件失去連接作用。采用定輪閘門支承能有效的減少動摩阻力,從而降低起吊設備的啟閉容量。閘門體1下閘到位后,隨著水庫水位的上升,作用在閘門體1上的水壓增大,連接件2承受很大的剪切力使剪斷部7斷裂,定輪5不承受閘門的壓力同時閘門體1下移與軌道6接觸,閘門體1與軌道6接觸面積大,減小其對軌道6產生壓強。閘門體1上應設置有連接件2斷裂后定輪5的移動空間。
連接件2有多種設置方式,其中一種方式具體如下:連接件2包括安裝板4和連接螺栓3,安裝板4與定輪5連接并與閘門體1貼合,連接螺栓3將安裝板4與閘門體1連接,剪斷部7設置于連接螺栓3上,剪斷部7位置與安裝板4和閘門體1的貼合處位置對應。連接螺栓3應至少設置兩個,否則難以有效固定安裝板4。連接螺栓3可采用按相關標準制造的普通螺栓進行加工后制得,具體為將普通螺栓車掉一部分,使該部分直徑符合剪斷要求。
連接件2另一種設置方式具體如下:連接件2包括安裝板4和連接螺栓3,安裝板4與定輪5連接并與閘門體1貼合,連接螺栓3將安裝板4與閘門體1連接,剪斷部7為剪斷銷,剪斷銷插入安裝板4和閘門體1上設置的銷孔。此時連接螺栓3主要不承受剪切力,由剪斷銷主要承受剪切力。剪斷銷應為圓柱銷,剪斷銷直徑根據剪斷要求確定。所有連接螺栓3剪切強度之和應小于剪斷銷剪切強度,使剪斷銷被剪斷后連接螺栓3也能被剪斷。
需要說明的是,本平面閘門支承結構適用于導流洞,導流洞為水力水電工程施工過程中的臨時建筑物,水力水電工程施工完成后導流洞不使用,因此本平面閘門支承結構為一次性使用,雖然使用過程中被破壞但并無不利影響。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68591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