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帶有內螺紋的斷釘取出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675074.6 | 申請日: | 2013-10-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576629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07 |
| 發明(設計)人: | 張建華;王光勇;聶宇;鐘兵;余愛華;杜俊生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建華 |
| 主分類號: | A61B17/92 | 分類號: | A61B17/92 |
| 代理公司: | 武漢楚天專利事務所 42113 | 代理人: | 楊宣仙 |
| 地址: | 443400 ***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帶有 螺紋 取出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用于取出骨外科內固定手術中折斷在骨質內的斷釘取出器。
背景技術
目前應用接骨板螺釘內固定是治療骨折最常用的方法,需在骨折愈合后取出接骨板及接骨螺釘,目前臨床上一般采用的取釘方法是采用開孔器和斷釘器兩個工具配合使用,先用開孔器在斷釘部位的周圍開出一個骨槽,暴露出斷釘全程,再用取釘器取出斷釘。現有的取釘方法比較費時費力,勞動強度大,而且在取出接骨板及接骨螺釘的過程中,由于斷釘與骨組織結合比較緊密,接骨螺釘斷裂或接骨螺釘的內六角或是梅花尾帽滑絲,造成接骨螺釘取出困難,或是不能取出,骨科醫生常常束手無策,即便是勉強取出,但手術時間過長,對骨質損傷大,往往術中骨折或是術后不久骨折,需再次固定,造成醫療資源浪費,甚至引起醫療糾紛,所以取出斷釘是外科醫生面臨的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根據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帶有內螺紋的斷釘取出器,該斷釘取出器在斷釘取出過程中,不需要暴露斷釘全程,對骨質破壞小,攻絲反螺紋對斷釘攻絲后,咬合緊密,取出時間短,大大縮短手術時間,患者恢復快,效果明顯,經濟、簡單、實用、節約醫療資源。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所述一種帶有內螺紋的斷釘取出器包括手柄和固定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與固定套筒連接為一個整體,在固定套筒的內壁設有與斷尾螺釘上螺紋紋路相反,并可在斷釘尾部攻絲與斷釘尾部咬合連接的反螺紋,在固定套筒的筒口設有與內壁反螺紋旋轉方向一致的環鋸。
所述環鋸上的鋸齒壁厚度與固定套筒的筒壁厚度相等,每個鋸齒均為直角三角形,且傾斜邊的傾斜方向均與固定套筒內壁反螺紋旋轉方向一致。
所述固定套筒內的反螺紋為逆時針方向,其長度8-15mm,硬度為HRC50-60。
所述固定套筒2的套筒壁厚度為1.5-2mm,套筒的內徑大于斷釘尾部外徑的0.2-0.3mm,套筒內攻絲反螺紋形成的螺紋筒的內徑小于斷釘尾部外徑的0.2-0.3mm。
所述手柄為T型手柄。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經濟、實用、節約醫療資源。在斷釘取出過程中,不需要暴露斷釘全程,對骨質破壞小,攻絲反螺紋對斷釘攻絲后,咬合緊密,取出時間短,大大縮短手術時間,患者恢復快,效果明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體圖。
圖中:1—手柄,2—固定套筒,3—環鋸,4—反螺紋,5—斷尾螺釘。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圖1中,所述一種帶有內螺紋的斷釘取出器包括手柄1和固定套筒2,所述手柄為T型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1與固定套筒2連接為一個整體,在固定套筒2的內壁設有與斷尾螺釘上螺紋紋路相反的反螺紋4,反螺紋4為逆時針方向,所述固定套筒2內的反螺紋4的長度為5-8mm,硬度為HRC50-60,可以在斷釘尾部攻絲,使斷尾螺釘的尾端出現一個新的螺紋,然后與斷釘尾部形成的新螺紋牢固咬合。在固定套筒2的筒口設有與內壁反螺紋旋轉方向一致的環鋸3,環鋸3也為逆時針方向,可以在斷尾螺釘5的周圍環切出一個環形凹槽,便于固定套筒2可以與斷尾螺釘5的尾端咬和緊密;所述環鋸3上的鋸齒壁厚度與固定套筒2的筒壁厚度相等,每個鋸齒均為直角三角形,且傾斜邊的傾斜方向均與固定套筒2內壁反螺紋旋轉方向一致,在環切時,每個鋸齒均與骨壁產生一定的斜面,增加切入骨質的速度,同時在骨質與斷釘之間形成一定的間隙,減少斷釘與骨質之間的摩擦力,減小取釘時的扭力,利于斷釘取出,同時也有利于固定套筒2的鉆入和退出,環踞的每個鋸齒傾斜的方向均與固定套筒2內壁反螺紋的旋轉方向一致,與斷尾螺釘5上的螺紋旋轉方向相反,可以在旋轉開槽的過程中便可以使固定套筒2套在斷尾螺釘5的尾端,并在其尾端攻絲形成一個新的螺紋紋路,可以使固定套筒2與斷尾螺釘5緊密咬合。
所述固定套筒2的套筒壁厚度為1.5-2mm,套筒的內徑大于斷釘尾部外徑的0.2-0.3mm,套筒內攻絲反螺紋形成的螺紋筒的內徑小于斷釘尾部外徑的0.2-0.3mm。套筒的內徑為3.7—6.8mm,螺釘直徑為3.5-6.5mm,套筒內攻絲反螺紋形成的螺紋筒內徑為3.2-6.3mm。方便固定套筒2與斷尾螺釘5的緊密咬合。
本實用新型使用過程:常規麻醉、消毒,切開皮膚,然后取出固定螺釘和鋼板,再將本實用新型的固定套筒2對準斷尾螺釘5的外緣,并施壓通過固定套筒2前端的環鋸3進行開槽,開槽深度為8-15mm,在下壓開槽過程中,環形套筒2內壁的反螺紋4便在斷尾螺釘5的尾端攻絲,并與攻出的新的螺紋卡緊,如圖2所示;然后繼續旋轉手柄,便可將斷尾螺釘5取出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建華,未經張建華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67507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