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通風蝶閥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608710.3 | 申請日: | 2013-09-2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477350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3-12 |
| 發明(設計)人: | 陳長青 | 申請(專利權)人: | 永嘉縣金鼎泰鑄造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K1/22 | 分類號: | F16K1/22;F16K1/32;F16K27/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25000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通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閥門,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通風蝶閥。
背景技術
通風系統的風道閥門依其作用不同可分為風道密閉閥、風道調節閥、風道止回閥。風道密閉閥的作用是在管道中隔斷或切斷氣流。隔斷氣流時要求閥門內泄漏為零,切斷氣流時則允許有一定的泄漏量。風道調節閥的作用是在通風系統中起平衡流量調節作用,;例如維持整個系統之間的壓力,各廠房內的溫度和濕度等。為零達到此謎底,我們需要根據流量特性對風道調節閥進行控制。
通風蝶閥為風道密封閥,近年來隨著農業的發展而應用較多。通風蝶閥應用于化工、建材、電站、玻璃等行業中的通風、環保工程的含塵冷風或熱風氣體管道中,作為氣體介質調節流量或切斷的管道控制裝置。本類閥門在管道中一般應當水平安裝。
通風蝶閥主要包括驅動裝置、蝶板以及設有介質通道的閥體,所述蝶板設于介質通道內,蝶板包括一體設置的板部和桿部,所述桿部穿設于閥體內且與板部固定連接,板部設置在介質通道內用來截斷或開啟閥門,所述驅動裝置與桿部固定連接,工作時閥體水平放置,驅動裝置工作帶動桿部轉動從而帶動板部控制介質通道的啟閉。通常閥體內腔的介質通道為直通型的,介質流通過后或沉積在閥體底部,沉積過多后將會腐蝕蝶板,從而縮短閥門的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風蝶閥,該種蝶閥介質不容易沉積在閥體內,增大閥門使用壽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通風蝶閥,包括驅動裝置、蝶板以及設有介質通道的閥體,所述蝶板設于介質通道內,蝶板包括板部和桿部,所述桿部穿設于閥體內且與板部固定連接,所述驅動裝置與桿部固定連接,所述介質通道包括液流通道和內徑小于液流通道內徑的安裝通道,所述安裝通道內設有用于穿設桿部上部的上桿安裝部以及用于穿設桿部下部的下桿安裝部,所述上桿安裝部呈背向閥體內壁的空心凸臺設置,所述上桿安裝部開設有上桿安裝孔,所述下桿安裝部呈背向閥體內壁的空心凸臺設置,所述下桿安裝部開設有下桿安裝孔。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閥體的介質通道分為安裝通道和液流通道,安裝通道內徑小于液流通道內徑這樣在安裝桿部和板部之后,介質通過液流通道時不容易沉積在安裝通道內從而腐蝕蝶板,在安裝通道內凸設上桿安裝部和下桿安裝部,這樣桿部的上部和下部均跟閥體固定連接,蝶板與介質接觸的部分由上桿連接部和下桿連接部擋住,減少了與介質的接觸面積,有效防止桿部被腐蝕,增大了閥門的使用壽命。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閥體還設有泄流部,所述泄流部設于下桿安裝部相對上桿安裝部的另一端,所述泄流部開設有與下桿安裝部的空腔相聯通的泄流孔,所述泄流孔設有放水螺。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桿部帶動閘板轉動從而啟閉閥門時部分介質會由下桿安裝孔進入到下桿安裝部內腔,設置泄流部并設置泄流孔將沉積在下桿安裝部內的介質排泄出閥體,進一步防止介質腐蝕閥體,設置放水螺方便工作人員隨時打開并排泄沉積在下桿安裝部內的介質。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液流通道兩端設有便于介質流通的倒角。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設置倒角不僅方便與管道等安裝,也方便介質在閥門內流通。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閥體由耐候鋼構成。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耐候鋼具有優質鋼的強韌、塑延、成型、焊割、磨蝕、高溫、抗疲勞等特性,使用在閥體上有效防止閥體被腐蝕,增大閥門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通風蝶閥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驅動機構;2、蝶板;3、閥體;31、介質通道;311、安裝通道;312、液流通道;32、上桿安裝部;33、下桿安裝部;331、下桿安裝孔;4、固定件;5、密封圈;6、桿部;7、泄流部;71、泄流孔;72、放水螺;8、板部。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對本實用新型通風蝶閥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永嘉縣金鼎泰鑄造有限公司,未經永嘉縣金鼎泰鑄造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60871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