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混合攪拌設備及其連接結構和用于管路連接的軟連接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593997.7 | 申請日: | 2013-09-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477700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3-12 |
| 發明(設計)人: | 姚元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L31/00 | 分類號: | F16L31/00;B28C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潤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翔;黃志興 |
| 地址: | 410013 湖南***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混合 攪拌 設備 及其 連接 結構 用于 管路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混合攪拌機械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管路連接的軟連接結構、一種混合攪拌設備的連接結構以及一種混合攪拌設備。
背景技術
在工業領域,常常需要對多種原材料進行混合加工。例如混凝土攪拌站等工程設備,通常需要對水泥、粉煤灰、礦粉等原材料進行混合配比,根據GB/T10171-2005標準的要求,稱量精度必須控制在水泥為±1%,摻合料土為±1%??梢姡锪戏Q量精度的控制是混凝土加工的工藝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圖1所示為現有技術中的粉料稱量原理圖。其中,粉料從粉料倉1加入,經過輸送機2進入到稱料斗3中。稱料斗3中的粉料的重量通過稱重裝置檢測并通過人機操作界面顯示。當粉料的重量達到預定值時停止向粉料倉1中加料,并如圖2所示,打開蝶閥4,將粉料卸入攪拌機,同時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其他材料相繼進入攪拌機進行攪拌并最終獲得混凝土。
為了確保稱料斗3與其他部件沒有剛性的接觸,在稱料斗3的出料管與攪拌機的進料管之間,通常用軟連接結構5來相互連接。該軟連接結構5包括軟管和喉箍51,由于稱料斗3的出料管和攪拌機的進料管都為硬管,因此軟管的兩端分別通過喉箍51與稱料斗3的出料管和攪拌機的進料管連接。其中,軟管具有10-15mm的松弛度,也就是說在稱料斗3在發生晃動的時候,軟管的上下兩端之間可以允許10-15mm的相對位移而該晃動不會通過軟連接結構傳遞到攪拌機,同理,攪拌機的晃動也不會傳遞到稱料斗3。相應地,如圖1所示,稱料斗3的進料管與輸送機2的出料管之間以及稱料斗3的通氣管與通氣裝置之間也通過上述軟連接結構5來相互連接。上述軟連接結構5能夠確保稱料斗3不會受到其他部件的影響,從而提高稱料斗3的稱量的準確性。
但是,現有技術中的軟連接結構5還具有很多的問題。首先,軟連接5中的軟管通常套在相連的硬管的外圍,為了是軟管與硬管的連接可靠不會脫落,喉箍51的抱緊位置通常在距離硬管的上端面10-15mm的位置甚至可能會更大。并且,利用現有技術的軟連接結構5將稱料斗3與其他部件連接之后,軟管具有10-15mm的松弛度,在粉料下落的過程中,由于物料的碰撞,類似于圓柱形的軟管的徑向上存在不規則的變化。而且,攪拌機在攪拌的過程中會導致水汽充滿攪拌機和與攪拌機連通的其他空間,因此當水汽軟連接結構5的軟管中與粉料接觸后會使粉料凝固在軟管上,而軟連接結構5的軟管在工作過程中會發生抖動,凝固在軟管上的粉料脫落。綜合上述喉箍51的固定位置和軟管的徑向上的形變,很容易導致在喉箍51的上方的硬管與軟管之間積累粉料,該積累的粉料遇水后凝結,從而使得軟管繃緊,從而減小軟管的松弛度,更容易將其他部件的晃動傳遞到稱料斗3。
上述的所有因素都會影響稱料斗3的稱量精確度,并且嚴重影響設備運行的穩定性,不能保證混凝土的原材料的配比精度,導致成產出不符合標準的混凝土,給建筑施工等帶來安全隱患。而且,為了保證稱料斗3對粉料的稱量精確,上述軟連接結構5的結料區域需要經常清理和不定期的維護,不但浪費人力和時間,而且增加了設備的使用及維護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管路連接的軟連接結構,該軟連接結構能夠避免物料堆積在管路連接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管路連接的軟連接結構,其中,該軟連接結構包括內軟管、外軟管和管件連接件,其中,所述內軟管設置在所述外軟管之內,所述管件連接件包括設置在所述內軟管和外軟管的上端部的上管件連接件,和設置在所述內軟管和外軟管的下端部的下管件連接件。
優選地,所述上管件連接件和/或所述下管件連接件設置在所述外軟管的外側。
優選地,所述上管件連接件和/或下管件連接件為喉箍。
優選地,所述下管件連接件為法蘭連接件,所述下管件連接件設置在所述外軟管的外側。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混合攪拌設備的連接結構,該混合攪拌設備包括相互連通的第一工作部件和第二工作部件,該第一工作部件包括第一連接管,該工作部件包括第二連接管,所述第一連接管和所述第二連接管從上至下依次布置,其中,該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之間連接有軟連接結構,該軟連接結構為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軟連接結構。
優選地,所述內軟管和所述外軟管的第一端部設置在所述第一連接管的外側,所述上管件連接件將所述內軟管和所述外軟管的第一端部固定在所述第一連接管的外表面上。
優選地,所述內軟管的第二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二連接管的內側,所述外軟管的第二端部設置在所述第二連接管的外側,所述下管件連接件將所述外軟管的第二端部固定在所述第二連接管的外表面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593997.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