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電感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587511.9 | 申請日: | 2013-09-2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456227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2-26 |
| 發明(設計)人: | 陳景文;吳良材;凌家樹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古瑞瓦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F27/06 | 分類號: | H01F27/0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弘拓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320 | 代理人: | 李新梅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石***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感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力電子變流器的電感,尤其涉及電源的電感。
背景技術
電感通常作為儲能器件應用于電力電子裝置,廣泛應用于充電器、逆變器、UPS、變頻器等。通常,對于中等功率及以上的變流器,用于升壓或逆變的電感,通常是將電感本體灌封于一個壓鑄殼體中,不僅成本高,而且存在絕緣隱患、散熱不良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成本的檢驗中是無法檢出的,嚴重影響電感甚至整個變流器的其使用壽命及安全。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提供一種絕緣及散熱良好的電感。
一種電感,包括電感本體、承載所述電感本體的底座、及將所述電感本體固定于底座上的固定件,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及有底板兩側延伸的側板,每一側板上形成有固定孔,所述電感本體設置于底板上并位于兩側板之間,所述固定件的中部抵壓所述電感本體、兩端分別穿過相應一側板的固定孔,從而將所述電感本體固定于底座上。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電感使用簡化的底座配合固定件替代傳統的壓鑄殼體,解決了使用壓鑄殼體后灌封電感的隱患,保證導熱、絕緣和固定的可靠性,同時保證低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感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分解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電感的固定件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電感的固定件的再一實施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電感包括底座10、電感本體30、固定件50、以及絕緣件70。
所述底座10為導熱性能良好的金屬材料制成,如鋁、銅等。本實施例中,綜合考慮散熱性能及成本,所用底座10為厚度不小于2mm的鋁件,可通過鋁擠一體、鈑金折彎、鈑金沖壓成型。所述底座10整體呈U形,包括方形底板12及由底板12的相對兩側垂直向上延伸的側板14,所述底板12的角落形成有穿孔122,用于將本實用新型電感與其它器件,如散熱器等固定。所述兩側板14上分別形成有固定孔142,用于將所述電感本體30固定于底座10上。本實施例中,每一側板14于靠近其頂部的位置形成有兩個狹長的方形固定孔142。可以理解地,所述固定孔142的數量與形狀并不限于本實施例,其數量也可為單個、三個或更多,其形狀也可為圓形、橢圓形等。
所述電感本體30包括磁芯32、以及繞設于磁芯32表面上的線圈34,其中所述磁芯32膠線圈34略長,磁芯32的兩端突出于線圈34之外,而線圈34于磁芯32的其它四面均繞成平面形狀,從而所述電感本體30整體呈方柱狀。所述電感本體30放置于底座10的底板12上,底板12與電感本體30之間設有導熱膠90,將電感本體30與底座10絕緣,同時加強電感本體30與底座10之間的熱傳導。組裝時,電感本體30均勻壓在導熱膠90上,將導熱膠90壓平,降低底座10與電感之間的界面熱阻。本實施例中,所述導熱膠90采用導熱硅膠墊,厚度為2~3mm,導熱系數為1.5~3.0w/m*k。可以根據具體的底座10的底板12的大小對導熱硅膠墊進行裁切,使其與底板12相匹配。
本實施例中,所述絕緣件70為薄片狀的塑膠紙,通過裁切彎折形成與電感本體30相匹配的形狀。由于塑膠件本身良好的折彎性能,故在彎折成型時不會發生斷裂。本實施例中,所述絕緣件70呈倒U形,包括頂壁72、以及由頂壁72的相對兩側向下延伸的側壁74,所述頂壁72覆蓋電感本體30的上側,所述側壁74分別位于電感本體30與底座10的一側板14之間,覆蓋電感本體30相應的一側并將電感本體30與底座10的側板14隔離,從而保證底座10與電感本體30之間電性絕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古瑞瓦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古瑞瓦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587511.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基于深度學習的圖像檢索排序方法
- 下一篇:非線性多時標時延系統建模與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