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蒸汽發生器應急給水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464664.4 | 申請日: | 2013-07-3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366762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25 |
| 發明(設計)人: | 曹建華;盧向暉;蔣曉華;傅先剛;孫吉良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21C15/18 | 分類號: | G21C15/18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張艷美;郝傳鑫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上步中路***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蒸汽 發生器 應急 給水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核電廠的安全系統,尤其涉及一種利用蒸汽注射器的蒸汽發生器應急給水系統。
背景技術
核電的使用是人類在能源利用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利用原子核的裂變反應,核電廠能夠產生其他所有傳統化石能源所無法比擬的高能量輸出,并且,這些高能量輸出往往只需要耗費少量的核燃料。這種低投入高產出的特性,使得人類日益重視對核能的利用,并不斷加大在核能領域的研究開發,時至今日,核能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重要能源組成部分。
然而,核電在具有極高利用價值的同時,其所可能帶來的危害也令人們談核色變。在使用核電的過程中,如果保護不當而致使出現核泄漏等重大事故,將會對核電廠周邊的環境乃至全人類帶來及其嚴重的核污染災害。
如圖1所示,目前運用最廣的壓水堆核電廠在結構上包括一回路6(一次側)和二回路5(二次側),其工作原理是:一回路6利用主泵4提供的冷卻劑將壓力容器3內反應堆核核燃料產生的熱量吸收并進入蒸汽發生器2,再通過傳熱管將熱量傳遞給二回路5中的水,使水沸騰產生高壓蒸汽,高壓蒸汽驅動發電機組7發電,做完功的蒸汽液化為水并在二回路5中循環以再次吸收一回路6提供的熱量。在正常工況下,二回路5中的水由主給水管道提供,當出現主給水管道破裂等事故工況時,水流泄露而無法為二回路5提供足夠的水量,這將導致核電廠的冷卻系統升溫升壓,甚至會導致一回路6中的冷卻劑整體沸騰,使反應堆的堆芯出現裸露風險。
為了解決這一隱患,在設計核電廠時,一般會在二回路中連接一應急給水系統,但是,現有的應急給水系統需要靠應急的交流電源啟動,且依靠機械部件運轉以進行給水,當出現全面斷電和機械部件故障時,應急給水得不到保障。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非能動的應急給水系統。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蒸汽發生器應急給水系統。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蒸汽發生器應急給水系統,用于在事故工況下為核電廠的蒸汽發生器供水,所述蒸汽發生器具有主蒸汽管道及二次側應急給水管線,所述蒸汽發生器應急給水系統包括應急給水箱、第一閥門、第二閥門、逆止閥及所述蒸汽注射器;所述蒸汽注射器具有蒸汽入口、水入口及出水嘴,所述主蒸汽管道與所述蒸汽入口連通,所述二次側應急給水管線與所述出水嘴連通,所述應急給水箱設置于所述蒸汽注射器的上方并與所述水入口連通,所述第一閥門設置于所述應急給水箱與蒸汽注射器之間,所述第二閥門設置于所述主蒸汽管道與蒸汽注射器之間,所述逆止閥設置于所述二次側應急給水管線與出水嘴之間。
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本實用新型中設置了所述蒸汽注射器,將所述主蒸汽管道及應急給水箱中的高溫蒸汽及水分別傳輸給蒸汽注射器,使水在蒸汽注射器內增壓后再通過所述二次側應急給水管線輸送至所述蒸汽發生器來吸收熱量,保證核電廠的冷卻系統正常工作而不會發生高溫熔融,同時,本實用新型蒸汽發生器應急給水系統使用所述蒸汽注射器來進行增壓,無需任何機械部件,消除了機械部件出現故障而影響系統功能的隱患,并且完全脫離了對交流電源的依賴,即使在完全斷電的情況下,也能夠及時的為蒸汽發生器提供冷卻水流,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及核電廠的安全性。
較佳地,所述蒸汽注射器包括內管路及套設于所述內管路之外的外管路,所述外管路具有增壓流道,所述蒸汽入口開設于所述內管路及外管路之中的一者,所述水入口開設于所述內管路及外管路之中的另一者,所述出水嘴設置于所述增壓流道的一端并與所述內管路連通,所述增壓流道的橫截面積向所述出水嘴的一端逐漸變小。通過在所述內管路外套設了所述外管路,且所述外管路具有截面積大小漸變的增壓流道,因此,當在所述內管路或外管路中分別通入水或高溫蒸汽后,高溫蒸汽將熱量傳遞給水,提高了水的內能及壓力,同時,水在所述增壓流道內向截面積較小的一端流動,水壓進一步被提高,并從所述出水嘴流出。
具體地,所述外管路為三通結構,所述內管路設置于所述三通結構的一端,所述增壓流道設置于所述三通結構的另一端且與所述內管路正對,所述水入口設置于所述三通結構的第三端。
具體地,所述增壓流道與所述出水嘴之間設有喉管,所述增壓流道與喉管的一端相連通,所述喉管的另一端與所述出水嘴相連通。
具體地,所述內管路的通道的橫截面積呈先變小再變大的結構。
具體地,所述蒸汽入口開設于所述外管路的一端,所述水入口開設于所述內管路的一端,所述增壓流道設有泄壓閥。
具體地,所述出水嘴呈橫截面積逐漸變大的喇叭狀。
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46466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