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薄層養殖多聯產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461421.5 | 申請日: | 2013-07-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530295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09 |
| 發明(設計)人: | 朱振旗;王琳;崔洪亮;程小雪;桑俊寶;盧彥興 | 申請(專利權)人: | 新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2M1/00 | 分類號: | C12M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鞏克棟 |
| 地址: | 065001 河北省廊坊市***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薄層 養殖 聯產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薄層養殖多聯產系統。
背景技術
光合微生物/植物細胞可以利用太陽能、水和簡單的礦物質合成有機物及氫氣、氧氣、甲烷等形式的無機物。微藻是一類個體微小的光能自養型/兼養型、單細胞/簡單多細胞生物,具有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光合效率高、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等特點。
規模化、高產養殖是制約微藻產業化發展的瓶頸,低成本、高效養殖系統的開發是微藻規模化生產的關鍵。現階段立體光生物反應器仍普遍存在著成本高、不易放大等問題,當前眾多企業仍繼續沿用傳統的“跑道池”進行微藻規模化養殖。傳統跑道池多為橢圓形或圓形的淺池,池中藻液一般為15~30cm深,通過滾筒狀攪拌槳對藻液進行持續攪拌(Borowitzka,1999),從而實現整池藻液的循環流動,以使藻液中藻細胞及各營養物分布均一,并增大藻細胞見光率。但應用跑道池的養殖產量一直不夠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池中藻液深度大,陽光攝入液面幾厘米后即衰減為零,僅表面薄層藻細胞可見光,進行光合作用;另一方面,藻液混合動力僅靠攪拌槳提供,使得藻液在豎直方向上的混合度較差,表層細胞見光過剩、生長受到抑制,而底層細胞見光不足、生長受到限制。此外,應用跑道池的養殖終濃度亦不理想(僅約0.5g/L,US5981271),導致收集、脫水等后處理過程處理量大,進而增加了最終藻產品的成本。
現有技術公開的一些養殖系統養殖面與地面間的空間未被利用,空間及資源利用率低;大多養殖系統中液層深度大;并多以硬質材料制作養殖面,不但硬質材料自身的重量會對支撐結構的強度有較高要求,而且對支撐結構的制造和安裝精度要求也較高,工程成本及難度更高。
現有的一些養殖系統最小單元均由至少兩個養殖面構成,其并非必要,且于室外應用時由于最小單元內兩養殖面傾斜方向相反,會造成最小單元內及相鄰單元間的養殖面相互擋光。另外,有些養殖系統還存在應用性差(二氧化碳利用率低、無法應對不良天氣以保障產品品質、無控溫措施)、藻液豎直方向混合不足、能量來源單一等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首先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空間利用率低(養殖面與地面間的空間未被利用)、難以實現多聯產,液層深度大、豎直方向混合差,等問題,提出一種薄層養殖多聯產系統。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系統內單元及相鄰單元間養殖面相互擋光,硬質材料的養殖面對支撐框架的強度及制造精度要求高、工程成本及難度高,無控溫設施,無質量保障設施,CO2氣體補給方式效率低,促混效果差,能量來源單一等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空間利用率高,可多聯產,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可適當控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藻產品質量,CO2利用率高的低成本薄層養殖多聯產系統。
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薄層養殖多聯產系統,所述多聯產系統包括薄層養殖系統和溫室系統;所述薄層養殖系統包括養殖裝置和循環系統,所述養殖裝置包括底面和相應的支撐框架;所述養殖裝置與循環系統呈閉環連接;所述溫室系統位于養殖裝置下方。
以下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技術方案,但不作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限制,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可以更好的達到和實現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目的和有益效果。
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底面上的液層深度小于10cm;所述液層深度優選小于5cm,進一步優選小于3cm,再優選小于2cm,再進一步優選小于1cm,最優選4~8mm。
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薄層養殖系統內含一個底面。
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薄層養殖系統的底面上方還設置蓋膜;優選地,所述底面和蓋膜構成可拆卸的封閉/半封閉腔;優選地,蓋膜可經傳動裝置放下或收起;優選地,所述蓋膜為透光膜,進一步優選防紅外膜或高透光膜。
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防紅外膜為紅外發電膜。
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底面為柔性面;所述柔性面覆蓋于支撐框架的上表面,與支撐框架固定連接,構成養殖裝置。
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底面中部為流動區;所述底面各邊緣中,至少與藻液流動方向平行的兩邊緣高于流動區,形成溢流堰;所述溢流堰與流動區的夾角優選為90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新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未經新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461421.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鎖固裝置
- 下一篇:一種無引線電鍍金手指的處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