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發動機油底殼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455812.6 | 申請日: | 2013-07-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420760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2-05 |
| 發明(設計)人: | 王竹平;姜維 | 申請(專利權)人: |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1M11/00 | 分類號: | F01M11/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中瀚專利商標事務所 44239 | 代理人: | 黃洋;蓋軍 |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發動 機油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車用發動機技術領域,特別涉及到一種發動機油底殼。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產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汽車成本越來越重視,而節約汽車成本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提高零部件的通用性,這就對發動機各零部件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發動機油底殼都是針對車型單獨設計的,通用性較差。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通用性較強的發動機油底殼,以降低制造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油底殼由上殼和下殼通過螺栓連接而成,所述上殼的邊緣設有螺紋安裝孔,底面為帶有回油孔的機油隔板,所述上殼還設有穿過機油隔板并延伸至下殼內的油道;所述下殼的底部設有放油孔,所述放油孔上設有放油螺塞。
上殼和下殼裝配后,機油隔板與下殼形成一個封閉的區域來貯存機油,保證發動機前后、左右傾斜時,設于下殼內的機油收集器始終能吸到機油,此設計結構要優于傳動的油底殼和機油擋板的傳動設計結構。回油孔可以保證發動機各部位的機油能夠順利的回到油底殼內再參與循環。
上述發動機油底殼采用上下兩部分的分體結構,不管整車布置發動機是臥式還是立式,上油底殼都可以保持通用,只需根據發動機系統布置需求,開發一個不同的下油底殼即可,并且下油底殼結構簡單,便于設計和制造,這樣就大大的縮短了其開發周期和降低了開發成本。
進一步地,所述油道的端部設有連接法蘭,以方便油道安裝機油收集器。
進一步地,所述機油隔板上設有加強板,以提高機油隔板及提高油底殼的結構剛度,從而改善了發動機油底殼的振動與噪音,乃至提高發動機系統的NVH水平。
進一步地,所述加強板構成若干個多邊形框,所述回油孔設置于所述多邊形框的折角處。這樣當發動機前后、左右傾斜時,積聚在加強板所圍成的多邊形框內的機油會向折角處集中,從而順利地沿回油孔流入下殼內。
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油底殼采用上、下兩部分的分體結構,并把機油隔板和油道集成在一起,不僅減少了發動機零部件個數,還提高了通用性,可有效降低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油底殼的軸視圖。
圖2為上殼的俯視圖。
圖3為上殼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實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構件的形狀、構造、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連接關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實施例1:
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發動機油底殼由壓鑄而成的上殼1和沖壓而成的下殼2通過螺栓連接而成,整個油底殼由上殼1邊緣位置的螺紋安裝孔11通過固定螺栓固定在發動機的缸體、正時罩蓋和油封支架上,形成一個密閉的容腔。
上殼1的底面為帶有回油孔13的機油隔板12,所述上殼1還設有穿過機油隔板12并延伸至下殼2內的油道14,油道14的端部設有連接法蘭15,以方便油道14安裝機油收集器。
機油隔板12上設有加強板16,所述加強板16構成若干個多邊形框,所述回油孔13設置于所述多邊形框的折角處。
所述下殼2的底部設有放油孔,所述放油孔上設有放油螺塞21。
上殼1和下殼2裝配后,機油隔板12與下殼2形成一個封閉的區域來貯存機油,保證發動機前后、左右傾斜時,設于下殼2內的機油收集器始終能吸到機油,機油收集器吸上來的機油通過油道14進入到缸體油道。而回油孔13可以保證發動機各部位的機油能夠順利的回到油底殼內再參與循環。
上述發動機油底殼采用上下兩部分的分體結構,不管整車布置發動機是臥式還是立式,上油底殼都可以保持通用,只需根據發動機系統布置需求,開發一個不同的下油底殼即可,并且下油底殼結構簡單,便于設計和加工,這樣就大大的縮短了其開發周期和降低了開發成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45581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柱塞容納裝置
- 下一篇:一種擴音器自動化生產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