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漂流浮標布放機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449878.4 | 申請日: | 2013-07-2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544314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16 |
| 發明(設計)人: | 方艷峰;黃洪石;洪常委;丁立超;顏世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B63B22/00 | 分類號: | B63B22/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陳健 |
| 地址: | 310012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漂流 浮標 機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海洋環境監測的漂流浮標的機構裝置。
背景技術
漂流浮標是一種可隨海洋洋流進行大范圍海洋環境噪聲不間斷監測的浮標。由于海上漂流的需要,一般漂流浮標的結構都設計得外殼壁很薄以減輕重量,且上下部件采用非剛性連接,內部零部件不耐沖擊載荷。受此影響,漂流浮標不宜采用直接投入海水中的作業方式,必須設計一種機構來布放漂流浮標。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按照結構簡單、安裝簡捷、可靠性及可控性強的設計要求提供一種用于漂流浮標布放的機構。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漂流浮標布放機構,主要包括拉力連接器、布放筒、伺服電機、變速器、軸承座、轉動軸、滾動軸承、鉸鏈、底蓋、連接座、密閉箱,伺服電機、變速器、軸承座及轉動軸連接并固定在密閉箱中,轉動軸的末端裝有一個滾動軸承,滾動軸承貼合底蓋,底蓋與布放筒通過鉸鏈連接,使布放筒處于閉合狀態,密閉箱通過連接座固定在布放筒外側,帶有電纜的拉力連接器連接布放筒,布放筒與固定在船板上的吊放機構通過電纜連接,電纜的一端連接控制器及電源,另一端連接伺服電機,當吊放機構將布放機構懸置于離海水面一定高度時,通過控制器使伺服電機及轉動軸轉動一定角度,滾動軸承離開底蓋,底蓋由于受到漂流浮標的重力作用且不受滾動軸承的約束而打開,漂流浮標掉入海水中,完成布放過程。?
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簡單,可靠性強,避免了直接投入海水中產生的沖擊載荷對漂流浮標本身的破壞。
附圖說明:
圖1??布放機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布放機構外部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拉力連接器1、布放筒2、漂流浮標3、伺服電機4、變速器5、軸承座6、轉動軸7、滾動軸承8、鉸鏈9、底蓋10、連接座11、密閉箱1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介紹:
漂流浮標的布放機構主要包括拉力連接器1、布放筒2、伺服電機4、變速器5、軸承座6、轉動軸7、滾動軸承8、鉸鏈9、底蓋10、連接座11、密閉箱12。
布放機構裝配過程:將伺服電機4、變速器5、軸承座6及轉動軸7連接并固定在密閉箱12中;在轉動軸7的末端機構一個滾動軸承8,滾動軸承8貼合底蓋10;通過鉸鏈9將底蓋10與布放筒2連接;利用連接座11將密閉箱12固定在布放筒2外側,安裝位置必須使滾動軸承8貼合底蓋10以使布放筒2處于閉合狀態;將帶有電纜的拉力連接器1連接布放筒2,電纜芯線連接伺服電機3,這樣整個布放機構裝配完成。
漂流浮標裝配過程:將漂流浮標3裝入布放筒2并閉合底蓋10,利用控制器調節伺服電機4及轉動軸7轉到底蓋10的中心線位置。
布放機構工作流程:當布放機構懸置于離海水面一定高度時,通過控制器使伺服電機4及轉動軸7轉動一定角度,滾動軸承8離開底蓋10,底蓋10由于受到漂流浮標3重力作用且不受滾動軸承8的約束而打開,漂流浮標3掉入海水中,從而達到布放的目的。
在整個布放過程中,為防止海水進入伺服電機3,將伺服電機4、變數器5、軸承座6、轉動軸7裝入密閉箱,并通過連接座11固定在布放筒2外側。轉動軸7末端裝有一滾動軸承8,其作用主要減小轉動軸7與底蓋10之間的摩擦力。選用功率及體積小的伺服電機3,由于伺服電機3轉速大,而布放機構實際使用轉速小,因此通過變速器5的調節,使轉動軸7達到適當的轉速來滿足實際使用要求。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不具有限制性,如果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受其啟示,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的情況,作出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結構變形和實施方式,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未經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44987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