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硫磺回收尾氣的處理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427687.8 | 申請日: | 2013-07-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454160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2-26 |
| 發明(設計)人: | 李明軍;邢亞琴;譚強;劉芳;何敬昌;尹兆江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煉化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3G7/06 | 分類號: | F23G7/06;F23J15/06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華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濤 |
| 地址: | 211112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硫磺 回收 尾氣 處理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化工設備,尤其是一種硫磺回收尾氣的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現行技術中,硫磺回收裝置中從尾氣吸收塔頂出來的凈化尾氣進入尾氣焚燒爐焚燒,在尾氣焚燒爐中,尾氣焚燒爐的溫度由進入焚燒爐的燃料氣流量控制;尾氣中殘留的硫化氫及其它硫化物在高溫燃燒下幾乎完全轉化為二氧化硫。焚燒后的煙氣經蒸汽過熱器和焚燒爐蒸汽發生器進行熱量回收后經煙囪排空。
在節能方面,現行技術中有以下幾點有改造的空間:
1)由于要發生表壓為4.0~4.5MPa的高壓蒸汽,因此從焚燒爐蒸汽發生器出后的煙氣的溫度一般在350℃左右,高溫煙氣直接進入煙囪放空造成了能量的浪費。
2)吸收塔尾氣的溫度一般在40℃左右直接進入尾氣焚燒爐焚燒,為了升溫到高溫燃燒溫度,會消耗一定的燃料氣。
3)燃燒空氣的溫度一般在50~70℃左右直接進入尾氣焚燒爐,也會消耗一定的燃料氣。
綜上,如能設計出一種裝置,能利用焚燒后的煙氣的熱量,來預熱作為原料的尾氣及空氣的溫度,將會大大減少燃料氣的用量,實現節能減排。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通過回收焚燒后煙氣的熱量,來預熱原料氣的硫磺回收尾氣的處理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硫磺回收尾氣的處理裝置,包括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和排放處理后氣體的煙囪。在連接所述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和煙囪之間的煙氣管道上,設置有能夠回收焚燒后煙氣的熱量,來預熱尾氣和/或空氣的換熱器。
所述換熱器的熱側入口與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的氣體出口相連通,熱側出口與煙囪相連通。所述換熱器的冷側入口與尾氣供給裝置相連通,冷側出口與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的尾氣入口相連通。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的空氣入口與燃燒空氣供給裝置連通。
所述換熱器的熱側入口與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的氣體出口相連通,熱側出口與煙囪相連通。所述換熱器的冷側入口與空氣供給裝置相連通,冷側出口與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的空氣入口相連通。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的尾氣入口與尾氣供給裝置連通。
所述換熱器的熱側入口與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的氣體出口相連通,熱側出口與煙囪相連通。所述換熱器的冷側包括冷側一段和冷側二段。其中,冷側一段入口與空氣供給裝置連通,冷側一段出口與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的空氣入口相連通;冷側二段入口與尾氣供給裝置連通,冷側二段出口與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的尾氣入口相連通。
所述換熱器為熱管式換熱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尾氣焚燒爐蒸汽發生器出口至煙囪的煙氣管道上增加熱管式換熱器,回收利用了煙氣中的熱量,實現節能減排。同時,通過預熱尾氣和燃燒空氣等,減少了燃燒爐的燃料氣消耗量,節約了能源,在新建裝置及老裝置改造中,均有明顯的節能減排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用于尾氣預熱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用于燃燒空氣預熱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用于尾氣和燃燒空氣同時預熱時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尾氣供給裝置;2—燃燒空氣供給裝置;3—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6—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氣體出口;7—換熱器熱側入口;8—換熱器;9—換熱器熱側出口;10—煙囪;11—換熱器冷側入口;12—換熱器冷側出口;13—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尾氣入口;14—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空氣入口;11-1—換熱器冷側二段入口;11-2—換熱器冷側一段入口;12-1—換熱器冷側二段出口;12-2—換熱器冷側一段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包括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3和排放處理后氣體的煙囪10。其中,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3由位于流程前段的焚燒爐、中段的蒸汽過熱器及后段的蒸汽發生器組成。在連接尾氣焚燒爐及過熱系統3和煙囪10之間的煙氣管道上,設置有能夠回收焚燒后煙氣的熱量來預熱尾氣和/或空氣的換熱器8。所述換熱器8為熱管式換熱器。以下用3個實施例來具體說明該換熱器的3種不同的連接方法和運作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煉化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煉化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42768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