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單體智能控制并聯旁路二極管的太陽能光伏組件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427064.0 | 申請日: | 2013-07-1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399051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1-15 |
| 發明(設計)人: | 曹陽;白建波;王孟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海大學常州校區 |
| 主分類號: | H02S40/30 | 分類號: | H02S40/30;H02S40/34;H02S40/3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縱橫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 地址: | 213022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單體 智能 控制 并聯 旁路 二極管 太陽能 組件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單體智能控制并聯旁路二極管的太陽能光伏組件,屬于光伏組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實際生活中運用的光伏組件,在輸出時依賴于多個組件先串聯,再整體接入智能匯流箱輸入端,然后再接入光伏逆變器,最后由逆變器對接入的整串光伏組件統一進行最大功率點追蹤。根據電池片串聯輸出的理論,越多的電池片串聯,在追蹤最大功率點時造成失配的損失就越大,所以在越小電池片數目范圍內進行最大功率點追蹤,就會使所有電池總的失配就變小,易知最佳的方式就是單體組件獨立追蹤最大功率點,然后再與其他組件連接。?
目前市面上光伏組件在生產時已經固定死并聯旁路二極管接法。并聯旁路二極管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電池片,使其失配時不至損壞其中的光伏電池片,但連接方式一般是將組件中電池片均分成三個部分,然后每一部分并聯一個二極管。此種固定方式如果在其中某一電池片失配時,可能會導致整串電池片被隔離,造成大部分能量損失,降低了組件整體的輸出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上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單體智能并聯旁路二極管的太陽能光伏組件,不同于單一的固定二極管方式,活用旁路二極管并聯電池串的方式,然后根據實時情況控制芯片給出多重嘗試,改變集成電路板上節點與二極管節點連接的方式,直到DSP最大功率點追蹤值達到滿足判斷條件的合理值為止。?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單體智能控制并聯旁路二極管的太陽能光伏組件,包括若干塊相互串聯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片、導體排線、集成電路板、由若干二極管串聯而成的旁路二極管串、集成控制芯片、DSP最大功率點追蹤芯片和小型變壓單元,所述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片兩端設有導電節點,導電節點與導體排線的接入頭順序相連接,導體排線的接出頭與集成電路板一面上的輸入口相連接;所述旁路二極管串中的二極管的兩端設有導電節點,二極管的導電節點與集成電路板另一面上的導電節點相連;所述旁路二極管串連接集成控制芯片,集成控制芯片用以控制旁路二極管串中的二極管與集成電路板的連接方式;所述集成電路板的輸出端與DSP最大功率點追蹤芯片的輸入端相連接,DSP最大功率點追蹤芯片的輸出端與小型變壓單元相連接。
前述的導體排線由若干根互不干擾的導線組成,所述每根導線均有一個接入頭和一個接出頭。?
前述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片的數目不超過100個。?
前述的旁路二極管串中二極管的數目為6~8個,所述二極管均采用型號為10SQ050肖特基二極管。?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手段,本實用新型通過改變單一的固定二極管的方式,采用旁路二極管并聯電池串的方式,然后根據實時情況,集成控制芯片給出多重嘗試,改變集成電路板上電節點與旁路二極管中電節點的連接方式,直到DSP最大功率點追蹤值達到滿足判斷條件的合理值為止,這樣就可以最小化失配造成的損失,從而提高整個光伏組件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太陽能電池片,導體排線,集成電路板,二極管的連接方式示意圖;
圖3(a)為集成電路板導電連接點一面結構示意圖;圖3(b)為集成電路板排線輸入端一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實現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如圖1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一種單體智能控制并聯旁路二極管的太陽能光伏組件主要包括若干塊相互串聯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片1、導體排線2、集成電路板3、由若干二極管串聯而成的旁路二極管4、集成控制芯片5、DSP最大功率點追蹤芯片6和小型變壓單元7。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海大學常州校區,未經河海大學常州校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42706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