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天線及其天線罩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426244.7 | 申請日: | 2013-07-1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415683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1-29 |
| 發明(設計)人: | 段紅彬;普彪;游建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京信通信技術(廣州)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Q1/42 | 分類號: | H01Q1/42;H01Q1/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立方律師事務所 11330 | 代理人: | 劉延喜;王增鑫 |
| 地址: | 510663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天線 及其 天線罩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通信天線,進一步涉及其所采用的天線罩。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移動通信天線是電磁波信號的接收和發射設備,所有移動通信天線通常都需要配備天線罩,而天線罩因材料特性的不同,對天線的輻射指標和電路指標影響也會不同。
天線罩對天線電性能影響主要體現為兩個參數:天線罩的介電常數和損耗角正切。有效減小這兩個參數特別是介電常數的值將有利于減小天線罩對天線電性能的不良影響。
然而,現有技術中用于移動通信天線罩材料的介電常數普遍在3法拉/米(F/m)以上,雖然,軍用的雷達天線罩采用三明治結構的蜂窩材料或發泡材料,可以使介電常數降到較低的水平,但是,這些材料普遍因成型工藝復雜且成本高昂而不適合于大批量生產的民用產品。
申請人京信通信系統(中國)有限公司,公告日為2012年3月7日,公告號為CN202156083U的實用新型專利中,針對上述更早的現有技術進行了缺陷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披露了一種用于制造天線罩的片材,其具體公開一種用于制造天線罩的玻纖(玻璃纖維)中空織物片材,由玻璃纖維、空氣、樹脂構成,該材料具有超低的介電常數等電性指標,由此成型的天線罩可大幅改善移動通信基站天線的電路和輻射特性。
不可忽視的現象是,本領域內技術人員對于天線罩的認知,為了便于加工和組裝,主要停留在分體組裝結構上,也即,天線罩一般被分為兩個部分進行相組裝。業內也曾提出共型結構的天線罩解決方案,但采用纏繞工藝實現為主,不適于前述片材的應用。對于前述CN202156083U號專利所披露的片材而言,出于成本、簡便性等綜合因素考慮,本領域技術人員受此認知的局限,仍慣于采用手糊成型工藝,而手糊成型工藝對于具有復雜截面的天線罩有其先天不足性,重點表現在無法標準化實現溫度控制、纖維含量控制、制品厚度控制等,而這些因素均會影響產品一致性。由此可見,CN202156083U號專利所披露的片材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限于其借助手糊成型工藝和天線罩分體簡化制造的慣性思維而言,不能滿足大批量生產的需要。
現有技術中,也存在拉擠成型的天線罩,眾所周知,拉擠成型主要僅適用于實體壁結構的材料成型,不適用于前述的玻纖中空織物片材。理論上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尋求模壓成型方案對采用玻纖中空織物片材的天線罩進行加工,但是,常用的模壓成型方式主要用于開放式結構的產品成型。
綜合上述的分析可知,天線罩既要突破傳統工藝的束縛,而且要獲得優良的電氣性能指標,需要突破本領域的慣性認知,敢于改進其結構,對現有技術進行全面的有機整合。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天線罩,以新型的結構擺脫傳統成型工藝的制約。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天線,以應用前一目的所提供的天線罩,通過規模化生產簡低天線的整體成本。
為達到上述的第一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天線罩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天線罩,包括用于透射電磁波的上罩和機械強度等于或優于所述上罩的用于提供安裝基礎的下罩,所述上罩與下罩一體模壓成型以提供內部容納空間,所述上罩和下罩均為具有中空結構的板材。
較佳的,所述下罩的密度大于或等于所述上罩的密度。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揭示,所述上罩包括一層經樹脂預浸的玻璃纖維中空織物,所述下罩包括多層經樹脂預浸后被模壓成型的玻璃纖維中空織物。另一實施例中,所述上罩包括一層經樹脂預浸的玻璃纖維中空織物,所述下罩包括一層經樹脂預浸后被模壓成型的玻璃纖維中空織物和至少一層經樹脂預浸后被模壓成型的普通玻璃纖維布。
較佳的,所述上罩和下罩的由玻璃纖維中空織物制得的層為結構上一體化的片材,由此,更便于通過同一片材限定整副天線罩的尺寸。
具體的,所述上罩和/或下罩的板材,具有第一表層、第二表層和網狀連接于所述第一表層和第二表層之間的多條連接條。
本實用新型第二目的所揭示的技術方案中,其公開的一種天線,具有金屬反射板和安裝在金屬反射板上的輻射單元,其特征在于,該天線還具有如前所述的天線罩,所述天線的金屬反射板置于所述天線罩所形成的內部容納空間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京信通信技術(廣州)有限公司,未經京信通信技術(廣州)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426244.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