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具有斜向擋板的平流沉淀池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418479.1 | 申請日: | 2013-07-1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342463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18 |
| 發明(設計)人: | 楊樂 | 申請(專利權)人: | 楊樂 |
| 主分類號: | B01D21/04 | 分類號: | B01D21/04;B01D36/0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10300 遼寧省沈陽***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具有 擋板 平流 沉淀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污水凈化處理領域,具體為一種具有斜向擋板的平流沉淀池。
背景技術
平流式沉淀池在城市或工廠處理污水時應用很廣,但由于在運行時水流受到池體構造,以及外界影響,沉淀效果會出現較大差異。一般來說,平流式沉淀池是廢水從池的一端進入,另一端流出,水流在池內做水平運動,池平面形狀呈長方形,可以是單個或多個串聯。平流式沉淀池對沖擊負荷和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強,施工簡單,造價低;但沉淀效果一般,排泥不方便。
發明內容
本申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斜向擋板的平流沉淀池,以解決沉淀池沉淀效果差、排泥不方便的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具有斜向擋板的平流沉淀池,包括進水區(11)、沉淀區(12)和出水區(1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進水區(11)內包括浮渣槽(4),所述的沉淀區(12)前端上部設有擋板(5),擋板(5)與沉淀區(12)的前壁中間設有斜向擋板(14),斜向擋板(14)與水平面成銳角,沉淀區(12)內設有軌道(2),所述的沉淀區(12)的池底(10)與進水區(11)相連處設有泥斗(7),在軌道(2)上具有來回滑動的刮泥撇渣機(1),所述的出水區(13)包括穿墻套壁(8)和溢流槽(9)。
進一步,斜向擋板(14)與水平面的角度為45°。
進一步,所述的擋板(5)設置在泥斗(7)的右側邊緣處。
進一步,所述的擋板(5)上設有漏水孔(6)。
進一步,所述的刮泥撇渣機(1)的底部設有浮渣刮板(3),浮渣刮板(3)與軌道(2)底部的池底(10)相配合。
進一步,所述的池底(10)與水平面成銳角,其范圍在2-10°,所述的池底(10)的最低處與泥斗(7)連接在一起。
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在沉淀區(12)內裝有軌道,可供刮泥撇渣機(1)來回刮泥,排泥方便;
2)?????設有斜向導流板,減緩流速,提高沉淀效率;
3)?????在沉淀區(12)的前端設擋板(5),可增加污水沉淀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具有斜向擋板的平流沉淀池結構示意圖
刮泥撇渣機1;軌道2;浮渣刮板3;浮渣槽4;擋板5;漏水孔6;泥斗7;穿墻套壁8;溢流槽9;池底10;進水區11;沉淀區12;出水區13;斜向擋板14;擋板孔15。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具有斜向擋板的平流沉淀池分為進水區(11)、沉淀區(12)和出水區(13),在進水區(11)內主要有浮渣槽(4),原水通過浮渣槽(4)進入到沉淀池中。
在沉淀區(12)中,其前端設有擋板(5),用于擋住原水直接流過,減少原水的流速,同時,為了避免渦流,不影響原水的水平運動,在擋板(5)上設有多個漏水孔(6),以供部分原水從中通過。在擋板(5)與沉淀區(12)的前壁中間設有斜向擋板(14),斜向擋板(14)與水平面成α角,α角最佳為45°,在斜向擋板(14)上設有多個擋板孔(15),當進入沉淀區(12)的水經過擋板孔(15)時會進一步減速,從而增加沉淀效果,在擋板(5)與沉淀區(12)的后壁之間設有軌道(2),以供刮泥撇渣機(1)在沉淀區(12)內進行刮泥,刮泥撇渣機(1)的底部設有浮渣刮板(3),浮渣刮板(3)與池底(10)緊密相接,當刮泥撇渣機(1)工作時,浮渣刮板(3)可將沉淀在池底(10)的沉淀物刮入到沉淀區(12)下部的泥斗(7)中。
在出水區(13)內主要有穿墻套壁(8)和溢流槽(9),流經沉淀區(12)的水經過穿墻套壁(8)進行過濾處理,再溢流到溢流槽(9)中,然后排出到外界。其中穿墻套壁(8)可以設有多個,以增加過濾效果。
雖然上面的舉例了一些特定實施例來說明和描述本發明,但并不意味著本發明僅局限于其中的各種細節。相反地,在等價于權利要求書的范疇和范圍內可以不偏離本發明精神地在各種細節上做出各種修改。說明書中未寫明的部分為本領域公知常識,未進行詳細述說。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楊樂,未經楊樂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41847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矢量處理器及其生成擾碼序列的方法
- 下一篇:光學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