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建筑節能技術適宜性評估測試儀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416257.6 | 申請日: | 2013-07-1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364876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25 |
| 發明(設計)人: | 雷克;張其林;羅曉群;張齊 | 申請(專利權)人: | 同濟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D21/02 | 分類號: | G01D21/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趙繼明 |
| 地址: | 200092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建筑節能 技術 適宜 評估 測試儀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節能技術適宜性評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建筑節能技術適宜性評估測試儀。
背景技術
建筑節能技術適宜性評估與能效標識是推動建筑節能的有效保證,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建立了相應完善的技術標準和標識體系,它的作用在于:能明示建筑能耗狀況,成為建筑節能的助推器,對開發商起到監管作用,特別是可以成為實施建筑節能經濟激勵政策的基礎。建筑節能評估需要對圍護結構、室內熱環境等內容進行測試,目前的做法通常是利用多種不同的檢測儀器對數據進行采集,再將各種檢測儀器采集到的數據結果進行匯總,將匯總后的數據導入計算機,由計算機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得到最終的評估結果。以上技術方案存在以下缺陷:(1)檢測儀器種類繁多,攜帶不便;(2)檢測儀器僅能得到檢測數據不能進行計算、分析;(3)將每一種檢測儀器檢測到的數據進行匯總費時費力,且導入計算機之前需要將各種數據統一格式,操作不便。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集數據采集、數據計算分析為一體的智能的建筑節能技術適宜性評估測試儀。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建筑節能技術適宜性評估測試儀,包括測試儀本體,所述測試儀本體的內部設有電源電路、數據運算電路和器件盛放裝置,所述器件盛放裝置內安置有數據采集器件;所述電源電路分別與數據運算電路和器件盛放裝置連接;所述測試儀本體的表面設有顯示屏和鍵盤;所述數據運算電路分別與數據采集器件、顯示屏和鍵盤連接。
作為優化方案,所述數據運算電路包括數據處理單元、數據采集單元、指令控制單元以及顯示單元,所述數據處理單元分別與數據采集單元、指令控制單元和顯示單元連接;所述數據采集單元與數據采集器件連接,所述顯示單元與顯示屏連接,所述指令控制單元與鍵盤連接。
作為優化方案,所述測試儀本體的表面還設有USB接口,所述USB接口用于外接鼠標、顯示器或打印機。
作為優化方案,所述數據運算電路還包括與所述數據處理單元連接的I/O單元,所述I/O單元與USB接口連接,用于實現對鼠標、顯示器或打印機的控制。
作為優化方案,所述測試儀本體的內部還設有無線網卡。
作為優化方案,所述數據運算電路還包括與數據處理單元連接的通信單元,所述通信單元與無線網卡連接,所述通信單元通過無線網卡與web連接。
作為優化方案,所述數據采集器件包括風速傳感器、太陽輻射照度儀、溫度傳感器、熱成像攝像頭、室內細小顆粒濃度測試傳感器和室內CO濃度傳感器;其中,所述風速傳感器、太陽輻射照度儀和溫度傳感器分別與數據運算電路無線連接;所述熱成像攝像頭、室內細小顆粒濃度測試傳感器和室內CO濃度傳感器分別與數據運算電路有線連接。
作為優化方案,所述測試儀本體的頂部設有一開口,所述熱成像攝像頭通過該升口伸至測試儀本體外。
作為優化方案,所述測試儀本體的頂部設有太陽能電池板。
作為優化方案,所述測試儀本體的一端設有拉桿,所述測試儀本體的底部設有滾輪。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將多種數據采集器件整合在一起,各數據采集器件將采集到的數據直接發送給數據運算電路,智能完成數據匯總工作;
(2)數據運算電路可對數據進行計算、分析,直接得出評估結果,無須多余操作;本實用新型內設有無線網卡,可通過web更新;
(3)本實用新型設有USB接口,便于外接鍵盤、鼠標、顯示器或打印機等設備,具有較強的可擴展性;
(4)本實用新型的內部設有器件盛放裝置,便于各種數據采集器件的存放,且該器件盛放裝置設置在測試儀本體的內部,便于運輸和儲存;
(5)本實用新型設有拉桿和滾輪,可通過拉桿提拉,或者通過滾輪滑行,便于攜帶和移動。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框圖;
圖3為測試儀本體的正視圖;
圖4為測試儀本體的后視圖;
圖5為測試儀本體的俯視圖;
圖6為測試儀本體的側視圖;
圖7為器件盛放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同濟大學,未經同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41625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