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摩托車發動機的水冷汽缸頭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405904.3 | 申請日: | 2013-07-0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347933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18 |
| 發明(設計)人: | 孫仁坤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志成機械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F1/40 | 分類號: | F02F1/40 |
| 代理公司: | 重慶志合專利事務所 50210 | 代理人: | 胡榮琿 |
| 地址: | 400051 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摩托車 發動機 水冷 汽缸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摩托車發動機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摩托車發動機的水冷汽缸頭。
背景技術
摩托車發動機汽缸頭是發動機中的主要發熱部位,汽缸頭的表面溫度高達200℃以上。汽缸頭的熱負荷過高導致整個發動機溫度高,會嚴重影響發動機的動力性能,以及汽缸頭內零部件的可靠性,以致降低發動機的使用壽命,使發動機工作中產生較高的噪聲等。因此,需要將工作中的發動機溫度數值控制在允許的范圍以內。
現有的水冷汽缸頭的水腔均位于燃燒室上方的汽缸頭體中,僅對燃燒室周邊進行水冷卻,汽缸頭體與冷卻水的接觸面積小,進氣道及排氣道周邊的熱量不能被快速帶走,對汽缸頭的冷卻效果不佳。當發動機為大功率發動機時,產生的熱量更高,僅僅依靠傳統的水冷汽缸頭水冷散熱更是不能滿足發動機的使用需求。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摩托車發動機的水冷汽缸頭,它能夠同時對燃燒室、進氣道、排氣道進行大面積冷卻,迅速帶走熱量,提高冷卻效果。保證汽缸頭內零部件的可靠性,提高了發動機的動力性能,增加了發動機的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摩托車發動機的水冷汽缸頭,包括汽缸頭體,汽缸頭體內設有燃燒室、進氣道、排氣道,所述進氣道、排氣道位于燃燒室的上方,所述汽缸頭體內設有供冷卻水通過的水道,該水道包括位于燃燒室上方的冷卻水腔,該冷卻水腔位于進氣道、排氣道之間,冷卻水腔向排氣道周圍延伸形成第一冷卻水道,第一冷卻水道的一端穿出汽缸頭體,第一冷卻水道的該端連接進水口,冷卻水腔向進氣道周圍延伸形成第二冷卻水道,第二冷卻水道的一端穿出汽缸頭體,第二冷卻水道的該端連接出水口,所述第一、第二冷卻水道分別縱向環繞在進氣道、排氣道周圍形成局部包圍。
所述冷卻水腔從燃燒室上方包裹燃燒室。
所述第一、第二冷卻水道分別徑向包裹排氣道、進氣道。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汽缸頭體內設有供冷卻水通過的水道,包括位于進氣道、排氣道之間的冷卻水腔,該冷卻水腔位于燃燒室的上方,用于快速帶走燃燒室產生的熱量,冷卻水腔向排氣道周圍延伸形成的第一冷卻水道用于快速帶走排氣道周圍的熱量,冷卻水腔向進氣道周圍延伸形成的第二冷卻水道用于快速帶走進氣道周圍的熱量,第一冷卻水道的一端穿出汽缸頭體,第一冷卻水道的該端連接進水口,第二冷卻水道的一端穿出汽缸頭體,第二冷卻水道的該端連接出水口,進、出水口連通水箱形成冷卻回路,循環冷卻汽缸頭。由于排氣道的溫度較高,冷卻水首先進入第一冷卻水道快速帶走排氣道周圍的熱量,冷卻效果更好。第一、第二冷卻水道分別縱向環繞在排氣道、進氣道周圍形成局部包圍,便于均勻吸收排氣道、進氣道周圍的熱量,提高冷卻效率。
水腔從燃燒室上方包裹燃燒室,增加汽缸頭體與冷卻水的接觸面積,對汽缸頭的冷卻效果更好。
第一、第二冷卻水道分別徑向包裹排氣道、進氣道,增加汽缸頭體與冷卻水的接觸面積,對汽缸頭的冷卻效果更好。
本實用新型通過上述結構,能夠同時對燃燒室、進氣道、排氣道進行大面積冷卻,迅速帶走熱量,提高冷卻效果。而且,第一、第二冷卻水道增大了整個汽缸頭中的儲水量,能更多、更快的帶走熱量,從而迅速降低汽缸頭溫度。保證汽缸頭內零部件的可靠性,提高了發動機的動力性能,增加了發動機的使用壽命。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視示意圖;
圖3為圖1的B-B剖視示意圖;
圖4為圖1的仰視示意圖;
圖5為圖4的C-C剖視示意圖;
圖6為圖4的俯視示意圖;
圖7為圖6的D-D剖視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水道砂芯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1為汽缸頭體,2為燃燒室,3為進氣道,4為排氣道,5為冷卻水腔,6為第一冷卻水道,7為第二冷卻水道,8為進水口,9為出水口,10為水道砂芯。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志成機械有限公司,未經重慶志成機械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405904.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