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電機驅動一體化的驅動橋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403328.9 | 申請日: | 2013-07-0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358340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25 |
| 發明(設計)人: | 李敏旭;朱聰玲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工程學院 |
| 主分類號: | B60K17/16 | 分類號: | B60K17/16;B60K17/12 |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樓區京華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宋連梅 |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機 驅動 一體化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自動化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電機驅動一體化的驅動橋裝置。
背景技術
汽車驅動橋是汽車的主要部件之一,其基本的功用是增大由傳動軸或直接由變速器傳來的轉矩,再將轉矩分配給左右驅動車輪,并使左右驅動車輪具有汽車行駛運動所要求的差速功能;同時,驅動橋還要承受作用于路面和車架或承載車身之間的鉛垂力、縱向力,橫向力及其力矩。
現有的的驅動橋都是只起到傳動系減速器、差速器、半軸傳動的功能。應用于混合動力或純電動汽車,電機驅動需要單獨設計,并通過減速器的圓錐齒輪端輸入。這樣傳動損失大,對電機功率要求高,車身難以減重降耗。且現有的要實現驅動和差速一體的裝置都是有減速器結構,而且單獨設計電機,再通過減速器、差速器等實現驅動,很大的問題是設計復雜、空間有限、傳動效率低、質量大、驅動控制滯后性強等不足。
本實用新型是基于傳統的驅動橋結構,結合了后橋的差速器、減速器的功能,根據電動汽車或混合動力汽車輕量化、節能、高效等要求,設計了一體化驅動橋,實現動力驅動、差速、半軸傳動一體化。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電機驅動一體化的驅動橋裝置,實現了驅動橋的驅動與差速功能,且結構簡單、輕量,機械傳動效率高。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電機驅動一體化的驅動橋裝置,包括一驅動橋的殼體、差速器、左半軸以及右半軸,所述驅動橋的殼體內側嵌入有定子線圈,且該驅動橋的殼體恰能容納所述差速器、左半軸以及右半軸;所述左半軸和右半軸的一端均設置有一半軸軸承,所述差速器包括:差速器軸、兩轉子軸承、兩差速器主動齒輪、兩半軸從動齒輪以及差速器外殼;所述差速器外殼即為電機轉子;所述差速器軸、兩轉子軸承、兩差速器主動齒輪、兩半軸從動齒輪均設置于差速器外殼內部,所述兩差速器主動齒輪設置于所述差速器軸的上下兩端,所述兩半軸從動齒輪設置于差速器軸的左右兩側,且與所述兩差速器主動齒輪相嚙合;所述左半軸、右半軸上均設置有所述轉子軸承;所述左半軸的另一端貫穿所述差速器外殼與一半軸從動齒輪相連接;所述右半軸的另一端貫穿所述差速器外殼與另一半軸從動齒輪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左半軸的半軸軸承上設置有一左輪轂,右半軸的半軸軸承上設置有一右輪轂。
進一步地,所述驅動橋裝置還包括一轉子風扇,所述轉子風扇套設于所述右半軸上,且與差速器外殼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驅動橋的殼體外側設置有一散熱網。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當需要電機驅動時,本實用新型驅動橋殼體的定子線圈通電(如三相交流電),則通過電磁場作用帶動差速器外殼旋轉,電機轉子即差速器外殼,帶動差速器軸旋轉,差速器軸帶動上下差速器主動齒輪隨差速器外殼旋轉,通過左右半軸的從動齒輪的嚙合帶動左、右半軸與差速器外殼同步旋轉。左右輪差速時,差速器四個齒輪(上下差速器主動齒輪、左右半軸從動齒輪)發揮差速作用實現差速。本實用新型能實現驅動力的變化與轉速的變化合理匹配,因此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減速器。結構上沒有減速器,從而使結構更加簡單、輕量,機械傳動效率更高,也有利于驅動控制。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驅動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驅動橋裝置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電機驅動一體化的驅動橋裝置,包括一驅動橋的殼體1、差速器2、左半軸3以及右半軸4,所述驅動橋的殼體1內側嵌入有定子線圈(未圖示),且該驅動橋的殼體1恰能容納所述差速器2、左半軸3以及右半軸4;所述左半軸3和右半軸4的一端均設置有一半軸軸承31,所述差速器2包括:差速器軸21、兩轉子軸承(未圖示)、兩差速器主動齒輪22、兩半軸從動齒輪23以及差速器外殼24(該差速器的外殼24即為電機轉子,該電機轉子24的截面為鳥籠狀);該差速器外殼24為差速器的主動件,應具有永磁材料;所述差速器軸21、兩轉子軸承、兩差速器主動齒輪22、兩半軸從動齒輪23均設置于差速器外殼24內部,所述兩差速器主動齒輪22設置于所述差速器軸21的上下兩端,并跟隨差速器外殼(即電機轉子)一同沿驅動橋的主軸線做周向運動;所述兩半軸從動齒輪23設置于差速器軸21的左右兩側,且與所述兩差速器主動齒輪22相嚙合;所述左半軸3、右半軸4上均設置有所述轉子軸承;所述左半軸3的另一端貫穿所述差速器外殼24與一半軸從動齒輪23相連接;所述右半軸4的另一端貫穿所述差速器外殼24與另一半軸從動齒輪23相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工程學院,未經福建工程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403328.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帶有頭枕的座椅
- 下一篇:用于發動機的懸置安裝軟墊和車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