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高密度反應沉淀池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389908.7 | 申請日: | 2013-07-0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346210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18 |
| 發明(設計)人: | 楊志江 | 申請(專利權)人: | 楊志江 |
| 主分類號: | C02F9/04 | 分類號: | C02F9/0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5016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高密度 反應 沉淀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集混合、絮凝、沉淀和排泥為一體的水處理裝置,涉及一種物理方法凈化水處理裝置,主要去除水中懸浮物和磷等雜質,具體為高密度反應沉淀池。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用水量逐漸增加,并且污染越來越嚴重。然而,城鄉可利用的土地越來越少,同時國家制定的污水排放標準也越來越嚴格嚴格。利用接觸絮凝原理以去除水中懸浮物的澄清池,早在一個世紀前就在國際上開始應用,但是反應時間長、占地大、出水效果不理想,尤其運行成本高昂。?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現有澄清池的反應時間長、占地大、出水效果不理想、運行成本高昂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高密度反應沉淀池,包括高密度反應沉淀池的進水口(1)、機械攪拌絮凝混合池(2)、梯級攪拌池(16)和機械攪拌反應池(7),機械攪拌絮凝混合池(2)設置有混合攪拌機(3),機械攪拌反應池(7)內設置有反應桶(8),反應桶(8)內設置有反應攪拌機(9),機械攪拌反應池(7)下部設置有渦流混合池(4)并且與助凝藥劑加藥管(5)和活性污泥回流泵(6)相連接;高密度反應沉淀池的出水端為沉淀池(15),沉淀池(15)上部設置有集水槽(10)、斜管(11)和清水出水渠(12),沉淀池(15)下部設置有刮泥機(13)和污泥排放泵?(14)?。?
渦流混合池(4)底部兩側為圓弧形,底部的斜度為7%~10%。
清水出水渠(12)設置于沉淀池(15)的池壁上,并與池壁連接,集水槽(10)?設置于沉淀池(15)和出水渠(12)壁上,并與池壁連接,集水槽(10)上端邊緣為鋸齒狀。?
混合攪拌機(3)設置有上下兩個攪拌葉輪。
反應攪拌機(9)設置有上下兩個攪拌葉輪。
梯級攪拌池(16)內設置有若干攪拌梯(17)。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結構緊湊、絮凝助凝反應時間短、占地大、抗沖擊負荷強、出水效果好、運行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高密度反應沉淀池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符號說明:進水口(1)、機械攪拌絮凝混合池(2)、混合攪拌機(3)、渦流混合池(4)、助凝藥劑加藥管(5)、活性污泥回流泵(6)、機械攪拌反應池(7)、反應桶(8)、反應攪拌機(9)、集水槽(10)、斜管(11)、清水出水渠(12)、刮泥機(13)、污泥排放泵(14)、沉淀池(15)、梯級攪拌池(16)、攪拌梯(17)。?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用最佳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高密度反應沉淀池,包括:高密度反應沉淀池的進水口(1)上端為機械攪拌絮凝混合池(2),機械攪拌絮凝混合池(2)內設置有混合攪拌機(3);高密度反應沉淀池中部為機械攪拌反應池(7),機械攪拌反應池(7)內設置有反應桶(8),反應桶(8)內設置有反應攪拌機(9),機械攪拌反應池(7)下部設置有渦流混合池(4)并且與助凝藥劑加藥管(5)和活性污泥回流泵(6)相連接;高密度反應沉淀池的出水端為沉淀池(15),沉淀池(15)上部設置有集水槽(10)、斜管(11)和清水出水渠(12),沉淀池(15)下部設置有刮泥機(13)和污泥排放泵(14)。?
本裝置池體高度為4~7米,一般為混凝土結構,經過加有絮凝藥劑(一般為聚合氯化鋁)的污水從進水口(1)進入機械攪拌絮凝混合池(2),機械攪拌絮凝混合池(2)內的混合攪拌機(3)對藥劑和污水進行混合,混合時間一般為1~3分鐘,在整流渠通過攪拌梯(16)二次混合;混合后的污水經過渦流混合池(4)進入機械攪拌反應池(7),在渦流混合池(4)內助凝藥劑加藥管(5)和活性污泥回流泵(6)加進來的助凝藥劑(一般為聚丙烯酰胺)和活性污泥進行渦流混合,混合時間一般為1~2分鐘;污水從機械攪拌反應池(7)的反應桶(8)底部進入,在反應桶(8)內反應攪拌機(9)將污水、絮凝藥劑、助凝藥劑和活性污泥進行反應,形成大顆粒絮凝體,反應時間一般為時間一般為3~6分鐘;反應后的水從反應桶(8)四周溢出進入沉淀池(15),含有大顆粒絮凝體的污水在沉淀內由下而上流動,大顆粒懸浮物順著斜管(11)沉淀下來,沉淀于底部,清水從集水槽(10)進入清水出水渠(12)后流出,沉淀于底部的污泥通過刮泥機(13)將污泥刮至沉淀池(15)底部重要的泥斗內,上層的活性污泥通過活性污泥回流泵(6)進行污泥回流,下層污泥通過污泥排放泵(14)定期排放。
最后應說明的是: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楊志江,未經楊志江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389908.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