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可調節高速公路限高架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366961.5 | 申請日: | 2013-06-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346816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18 |
| 發明(設計)人: | 桂婷婷 | 申請(專利權)人: | 舟山市智海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1F13/04 | 分類號: | E01F13/0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舟山***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調節 高速公路 限高架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限高架,尤其是一種可調節高速公路限高架,屬于市政工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為了限制規定高度以外的車輛通過指定的路段,通常會在公路的入口處安裝限高架來限制車輛的高度,一方面可以防止車輛貨物過高發生側翻,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貨車高度過高產生超載現象。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限高架在公路和市政領域的交通工程中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目前,限高架通常采用鋼材焊接成高度固定形式,不能調節高度,這樣缺點如下:1、當超高車輛到達限高架是才能發現自己車輛超高,這樣不能通過限高架,必須回頭;2、超高車輛通過限高架時,由于超過規定的高度,超高車輛將會損壞限高架同時也會損害自身車輛;3、限高架被破壞后道路無法通行,造成交通擁堵。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調節高速公路限高架,通過采用控制中心遙控控制升降器對限高架限制高度進行調節,解決了現有限高架位置固定,不能根據現實情況對限高架高度進行調節的問題,減少了事故的發生。
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可調節高速公路限高架,包括路基,公路主體、護欄和限高立柱,所述公路主體鋪設在路基上面,護欄安裝在公路主體兩邊及中間,所述公路主體分為去道和回道,其特征是:所述公路主體兩側設有升降器,限高立柱安裝在升降器上面;所述限高立柱之間還連接有電子限位牌;所述限高立柱上面還設有固定架,固定架上面設有紅外線高度測量儀和紅外線水平測量儀。
所述電子限位牌下方設有兩個攝像頭,分別對應去道和回道。
所述升降器旁邊還設有信號控制接收器。
所述信號控制接收器與紅外線高度測量儀之間連接有線路組。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通過采用控制中心遙控控制升降器對限高架限制高度進行調節,解決了現有限高架位置固定,不能根據現實情況對限高架高度進行調節的問題,減少了事故的發生。本實用新型具有靈活性高,調節方面的優點,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可調節高速公路限高架的結構布置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可調節高速公路限高架的俯視圖。
圖中:1、升降器,2、紅外線高度測量儀,3、公路主體,4、攝像頭,5、固定架,6、電子限位牌,7、紅外線水平測量儀,8、限高立柱,9、線路組,10、信號控制接收器,11、路基,12、護欄,13、去道,14、回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可調節高速公路限高架,包括路基11,公路主體3、護欄12和限高立柱8,所述公路主體3鋪設在路基11上面,護欄12安裝在公路主體3兩邊及中間,所述公路主體3分為去道13和回道14,所述公路主體3兩側設有升降器1,限高立柱8安裝在升降器1上面;所述限高立柱8之間還連接有電子限位牌6來用電子顯示當前限位架的限位高度;所述限高立柱8上面還設有固定架5,固定架5上面設有紅外線高度測量儀2和紅外線水平測量儀7。
電子限位牌6下方設有兩個攝像頭4對去道13和回道14上面通過的車輛進行監控,升降器1旁邊還設有信號控制接收器10,信號控制接收器10與紅外線高度測量儀2之間連接有線路組9。
本實用新型工作方法,交通管理中心根據現實需要設定好限高立柱8的高度,當遇到特殊情況時,控制中心向信號控制接收器10發送命令,信號控制接收器10接到命令后啟動升降器1對限高立柱8進行高度進行調節,紅外線高度測量儀2不斷向地面發射紅外線來測定限高立柱8的高度,當限高立柱8的高度到達設定的高度時,紅外線高度測量儀2通過線路組9向信號控制接收器10發送信息,信號控制接收器10再命令升降器1關閉并保持現有高度,完成了高度的調整。當車的高度超過紅外線水平測量儀7時,紅外線水平測量儀7自動向交通管理中心發出超高信號,提醒交警部門及時對超高車輛進行攔截。?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舟山市智海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未經舟山市智海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366961.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