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臥式管殼式冷凝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357313.3 | 申請日: | 2013-06-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432382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2-12 |
| 發明(設計)人: | 胡沛德;劉志勝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美陵化工設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8B1/00 | 分類號: | F28B1/00;F28F9/24 |
| 代理公司: | 青島發思特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馬俊榮 |
| 地址: | 255430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臥式 管殼 冷凝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臥式管殼式冷凝器,屬于換熱裝置領域。
背景技術
管殼式冷凝器是管殼式換熱器的一種,是石油、化工等行業普遍應用的一種工藝設備。冷凝器的冷凝效果直接影響了整個裝置的高效運行,因此,提高冷凝器的冷凝效果就是提高整個裝置的工作效率。目前使用的臥式管殼式冷凝器的折流板布置一般都是采用弓形折流板,折流板缺口方向垂直左右布置,且折流板等間距分布。
冷凝器殼程的實際情況是:在冷凝器殼程入口區域,介質為單純的氣相流體,經過數塊折流板之后,則變為氣液相共存的流體,到殼程出口區域,介質完全成為液相流體。因此,我們單一的采用折流板缺口方向垂直左右布置是與實際工況需要不相符的。另外,隨著殼程介質從氣相流體變為液相流體的過程,其流速也是逐漸減小的,所以折流板等間距分布不合理,冷凝效果差。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可提高冷凝效果,及提高冷凝效率的臥式管殼式冷凝器。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臥式管殼式冷凝器,包括殼體,殼體內有管束和折流板,殼程包括入口區、中間換熱區和出口區,折流板包括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入口區和出口區中布置第一折流板,相鄰第一折流板的缺口上下分布,且第一折流板的缺口均水平布置,中間換熱區中布置第二折流板,相鄰第二折流板的缺口左右分布,且第二折流板的缺口均豎直布置。
在臥式管殼式冷凝器的殼程入口區域殼程介質為單純的氣相流體的區域,第一折流板缺口方向采用水平、上下布置,使得殼程介質上下繞流能跟所有管束接觸,提高冷凝效率;在入口到出口的中間部位殼程介質為氣液相共存流體的區域,第二折流板缺口方向采用豎直、左右布置,氣液相共存的流體左右繞流,其中氣相介質走上半部分空間,液相介質走下半部分空間,使管束都能參與到冷凝的工作當中;在殼體出口附近殼程介質完全變為液相流體的區域,第一折流板缺口方向采用水平上下布置,使得殼程介質上下繞流跟所有管束接觸,提高冷凝效率。
所述的相鄰折流板之間的間距從入口區到出口區依次遞減,其中,第一塊折流板距入口側管板之間的距離為450~600mm,第二塊折流板與第一塊折流板之間的間距為400~450mm,第三塊折流板與第二塊折流板之間的間距為300~400mm。隨著介質從單純的氣相流體到液相流體的轉變過程,其流速是逐漸減小的,所以折流板要采用依次遞減的間距分布,來提高冷凝效率和冷凝效果。
所述的入口區第一折流板缺口的高度為殼體內徑的30%~35%,中間換熱區的第二折流板缺口高度為殼體內徑的25%~30%,出口區第一折流板缺口高度為殼體內徑的20%~25%。依次減小的缺口大小可以保證殼程介質的流速,以保證冷凝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在殼程的不同部位,折流板的缺口方向采用不同的布置方式,適應了冷凝器實際工作過程中介質由氣相流體到液相流體不斷變化的過程;在殼程的不同部位,折流板的分布采用不同的間距,且折流板缺口大小也適當的做了減小,保證了殼程介質流動過程中的流速,提高了冷凝效果和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B-B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管板??2、第一折流板??3、管束??4、第二折流板??5、殼體??6、水平缺口??7、豎直缺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臥式管殼式冷凝器,包括殼體5,殼體5內有管束3和折流板,殼程包括入口區、中間換熱區和出口區,折流板包括第一折流板2和第二折流板4,入口區和出口區中布置第一折流板2,相鄰第一折流板2的缺口上下分布,且第一折流板2的缺口均水平布置,中間換熱區中布置第二折流板4,相鄰第二折流板4的缺口左右分布,且第二折流板4的缺口均豎直布置。圖1中兩對稱的C處為殼程介質入口處,D處為殼程介質出口處,第一折流板2形成的缺口為水平缺口6,第二折流板4形成的缺口為豎直缺口7,相鄰折流板之間的間距從入口區到出口區依次遞減,其中,第一塊折流板距入口側管板1之間的距離為460mm,第二塊折流板與第一塊折流板之間的間距為440mm,第三塊折流板與第二塊折流板之間的間距為380mm。入口區中水平缺口6的高度為殼體5內徑的35%,中間換熱區的豎直缺口7高度為殼體5內徑的30%,出口區水平缺口6高度為殼體5內徑的25%。水平缺口6的高度即為圖2中水平缺口6離殼體5內部最低點之間的距離,豎直缺口7高度即為圖3中豎直缺口7離殼體5內部最右側之間的距離。
工作時,殼程介質由入口C處進入殼體5,在入口C附近區域,殼程介質為單純的氣相流體,殼程介質上下繞流跟所有換熱管接觸,提高冷凝效率,隨著殼程介質的流動,如圖1所示,在繞過三塊第一折流板2后殼程介質就變成氣液相共存的流體了,氣液相共存的流體左右繞流,其中氣相介質走上半部分空間,液相介質走下半部分空間,換熱管都能參與到冷凝的工作當中,氣液相共存的流體在繞過三塊第二折流板4后,殼程介質完全變成液相流體,液相流體在經過水平缺口6,上下繞流跟所有換熱管接觸,提高冷凝效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美陵化工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山東美陵化工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35731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多級濾袋式除塵器
- 下一篇:旋轉葉片式可控轉速動態汽水分離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