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地震救生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354378.2 | 申請日: | 2013-06-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291415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20 |
| 發明(設計)人: | 陳豐能 | 申請(專利權)人: | 陳豐能 |
| 主分類號: | A62B31/00 | 分類號: | A62B3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644100 四川***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地震 救生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災難救生裝置,特別涉及一種防震抗震的地震救生裝置。
背景技術
我國是一個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由于地震波傳播快、能量大,現有的建筑抗震等級低等因素,目前,地震仍然以其不可預知性給人類生活生產造成了巨大災難。近年我國發生的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和蘆山地震,大批房屋倒塌,大量人員傷亡,不僅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更給災區人民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心理創傷。一般說來,地震時間僅有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一旦發生地震,人們很難在短時間內逃離建筑物,特別是高層建筑物;而地震引起的房屋倒塌則常常使圍困在建筑物中或在建筑物周圍的人員傷亡。在地震多發地區,時有頻率較高、強度較低的余震發生,也不免有較強強度的地震發生,居民常常會在地震來臨之時,猶豫到底要不要著急往樓下跑。因為若是強度較小的地震,發生頻率較高,而強度低,對建筑物無毀滅性傷害,居民若是每次都著急往樓下跑,則嚴重影響了居民正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而如果是大地震,居民則根本來不及往樓下跑,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振動到建筑物被破壞平均只有短短12秒時間。因此,研發一種能防震抗震的地震救生裝置,對于保護居民的生命財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地震救生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地震救生裝置,包括抗震外殼、抗震內膽和救生腔體,所述抗震外殼沿房間墻體和地板緊設在所需房間內,所述抗震內膽與所述抗震外殼緊密連接,形成密閉的救生腔體,所述抗震外殼的材料為特種鋼板,所述抗震內膽的材料為玻璃鋼。
優選地,所述特種鋼板的厚度優選為1.2cm。
進一步優選地,在救生腔體內設置有與抗震內膽連接并帶有安全帶的固定位。
優選地,所述救生腔體內設置有應急電源、飲用水、應急食物、制氧機和呼救器。所述應急食物可根據用戶喜好自備。
優選地,在所述抗震外殼上設有外門,在所述抗震內膽上設有與外門相應的內門。所述外門和內門均設置有鎖緊部件。
優選地,在所述抗震外殼上設有外透氣窗,在所述抗震內膽上設有與外透氣窗相應的內透氣窗。
優選地,所述外透氣窗和內透氣窗均設置有鎖緊部件。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抗震救生裝置,依據堅硬的殼保護自身的原理,采用高強度的特種鋼材為骨架支撐制造而成的堅硬抗震外殼,依據用戶所需房間為支撐,形成保護房間的堅硬盔甲,防止房間變形、倒塌;本實用新型抗震救生裝置根據房間大小,結合生活所需的美觀、實用相結合,采用高強度的特種鋼材為骨架,即使房屋因地震而坍塌,也能使用戶有一線生機。同時,1.2cm的特種鋼板構建了堅硬的抗震外殼,能有效防止因房屋坍塌而引起的碎石、鋼筋傷人;抗震內膽采用玻璃鋼,能制作符合美觀和生活實用的密封狀態,并防止在震蕩時造成普通材質,如陶瓷產品和玻璃器械,因破碎而對人體形成傷害。本實用新型救生裝置還設置了帶安全帶的固定位、可關閉或開啟的內門、外門、內透氣窗和外透氣窗,以及應急電源、飲用水、制氧機和呼救器,極大地提高了用戶在救生裝置內的安全性,同時,提高并延長了用戶在救生裝置內的生存質量和生存時間。當地震來臨之時,用戶不用四處去尋找放置的救生包,只需躲進地震救生裝置房間內,面對地震,用戶也會更加沉著、鎮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地震救生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地震救生裝置的截面示意圖。
圖中標記:1-抗震外殼,2-抗震內膽,3-救生腔體,4-外門,5-外透氣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試驗例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但不應將此理解為本實用新型上述主題的范圍僅限于以下的實施例,凡基于本實用新型內容所實現的技術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陳豐能,未經陳豐能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35437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