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六缸機雙流道排氣歧管總成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351954.8 | 申請日: | 2013-06-1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285527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13 |
| 發明(設計)人: | 秦磊;高惠蛟;孫霞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動力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1N13/10 | 分類號: | F01N13/10 |
| 代理公司: | 濟南舜源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閆曉燕 |
| 地址: | 250002 山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六缸機 雙流 排氣 歧管 總成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種發動機排氣系統,尤其是一種六缸機雙流道排氣歧管總成。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公知的技術是,隨著對環境保護要求的提高,內燃機排放標準不斷提高,NOx作為發動機排放的一種主要排放污染物之一,排放法規對其要求也逐漸提高。NOx的生成主要與燃燒的溫度和壓力有關,因此,可以通過廢氣再循環(EGR)降低NOx的排放。為滿足日漸嚴格的排放法規,必須提高EGR率來滿足排放要求,這就要求從排氣管中引出更多的廢氣。傳統的EGR系統僅在發動機排氣管的尾端設置一個取氣口,因為現在六缸機均采用雙流道排氣管,這種情況僅僅引出一個流道的廢氣,因此EGR率一般較低,很難滿足高的EGR率要求,這是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六缸機雙流道排氣歧管總成的技術方案,該方案的總成,有兩個取氣口用于廢氣再循環,提高了廢氣再循環率,降低了NOx的排放。
本方案是通過如下技術措施來實現的:一種六缸機雙流道排氣歧管總成,包括一二缸排氣歧管,三四缸排氣歧管,五六缸排氣歧管,本方案的特點是:所述的三四缸排氣歧管包括兩個獨立的流道,所述的一二缸排氣歧管與三四缸排氣歧管的第一流道連通,所述的五六缸排氣歧管與三四排氣歧管的第二流道連通,所述的一二缸排氣歧管設置有第一取氣口,所述的五六缸排氣歧管上設置有第二取氣口。
所述的五六缸排氣歧管遠離三四缸排氣歧管的一端設置有法蘭。第二取氣口設置所述的法蘭上。法蘭上還設置有通孔,所述的第一取氣口通過管道與所述法蘭上的通孔連通。
優選管道為單波紋管,單波紋管設置在五六缸排氣歧管的下方。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據對上述方案的敘述得知,由于在該方案中三四缸排氣歧管的第一流道與一二缸排氣歧管連通,一二三缸的排氣就可以通過第一流道進入排氣系統,在一二缸排氣歧管上有第一取氣口,這樣可以將一二三缸排氣歧管內可再循環的廢氣通過第一取氣口進入廢氣再循環冷卻系統中;三四缸排氣歧管的第二流道與五六缸排氣歧管連通,四五六缸的排氣可以通過第二流道進入排氣系統,在五六缸排氣歧管上有第二取氣口,這樣可以將四五六缸排氣歧管內可再循環的廢氣通過第二取氣口進入廢氣再循環冷卻系統中;第一取氣口設置在法蘭上,第二取氣口通過管道與法蘭的通孔連通,這樣就可以直接在法蘭處取氣即可。
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其實施的有益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的裝配分解示意圖。
圖中,1為一二缸排氣歧管,2為三四缸排氣歧管,3為五六缸排氣歧管,4為第一流道,5為第二流道,6為第一取氣口,7為第二取氣口,8為法蘭,9為通孔,10為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一個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方案進行闡述。
通過附圖可以看出,本方案的六缸機雙流道排氣歧管總成,包括一二缸排氣歧管1,三四缸排氣歧管2,五六缸排氣歧管3,所述的三四缸排氣歧管2包括兩個獨立的流道,所述的一二缸排氣歧管1與三四缸排氣歧管2的第一流道4連通,所述的五六缸排氣歧管3與三四排氣歧管2的第二流道連通5,所述的一二缸排氣歧管1設置有第一取氣口6,所述的五六缸排氣歧管3上設置有第二取氣口。
所述的五六缸排氣歧管3遠離三四缸排氣歧管2的一端設置有法蘭8。第二取氣口7設置所述的法蘭8上。法蘭8上還設置有通孔9,所述的第一取氣口6通過管道10與所述法蘭8上的通孔9連通。
本實施例中管道10為單波紋管,單波紋管設置在五六缸排氣歧管3的下方。
工作時,一二三缸的排氣就可以通過第一流道4進入排氣系統,四五六缸的排氣可以通過第二流道5進入排氣系統,一二三缸排氣歧管內可再循環的廢氣通過第一取氣口6、單波紋管10、通孔9進入廢氣再循環冷卻系統中,四五六缸排氣歧管內可再循環的廢氣通過第二取氣口7進入廢氣再循環冷卻系統中,這樣六個缸中的可再循環的廢氣就可以全部進入廢氣再循環冷卻系統中,降低了降低了NOx的排放。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動力有限公司,未經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動力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35195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