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防塵圈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334889.8 | 申請日: | 2013-06-0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335871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11 |
| 發明(設計)人: | 徐衛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J15/56 | 分類號: | F16J15/56;F16J15/32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華學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楊曉松 |
| 地址: | 510700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防塵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密封技術,具體涉及一種防塵圈。
背景技術
現有液壓系統中,影響液壓缸使用壽命的因素很多,其中,防塵圈的失效是比較常見以及關鍵的因素,防塵圈失效會導致外界水、粉塵、雜質等進入缸內,刮傷或磨損密封圈、導向環、活塞桿、缸筒等,造成工作介質泄漏、液壓系統受污染、液壓缸及閥門損壞、液壓缸無法正常工作。
現有的用于液壓缸活塞桿上的防塵圈,如圖1所示,外圓表面10為安裝面,內圓上表面30箍緊在活塞桿上,內圓下表面20與活塞桿之間存在間隙。此種結構由于內圓面根部與活塞桿接觸不穩定,存在側翻現象,另外,橡塑材料線脹系數較大,在低溫時,由于防塵圈尺寸變化,容易使外圓表面與溝槽內壁之間存在間隙,導致外界流體、雜質等進入缸內。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與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穩定性高以及防水防塵效果好的防塵圈。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一種防塵圈,所述防塵圈內圓面根部設置有環形凸臺,所述防塵圈內圓表面設置有內唇,所述防塵圈外圓表面設置有外唇,所述外唇與溝槽內壁過盈配合,所述外唇與溝槽壓縮裝配;所述外唇與內唇之間設有過盈量并且構成一個Y形的結構,所述外唇與內唇之間有一個V形槽。
優選的,所述防塵圈內圓面根部上設置的環形凸臺為整圈式的。
更進一步的,所述環形凸臺的截面形狀為梯形、矩形或圓弧形。
優選的,所述防塵圈內圓面根部上設置的環形凸臺為均勻分布的多段。
更進一步的,所述環形凸臺的截面形狀為梯形、矩形或環形。
優選的,所述環形凸臺內圓表面與活塞桿表面同軸心,環形凸臺與活塞桿過渡配合。
優選的,所述外唇頂面與防塵圈底面平行。
優選的,所述外唇和內唇的唇口向液壓缸口方向張開。
優選的,所述防塵圈為圓環形。
優選的,所述防塵圈的制作材料為聚氨酯材料或橡塑材料。
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的優點及效果:
(1)本實用新型防塵圈內圓面根部設置的環形凸臺與活塞桿進行牢固的接觸,有效避免了防塵圈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側翻的現象,提高了本實用新型防塵圈的穩定性。
(2)本實用新型防塵圈外圓表面設置的外唇能夠實現與溝槽內壁過盈配合,可以充分補償防塵圈本身因溫度變化產生的尺寸變化,從而有效的防止外界流體、雜質等進入缸內,損壞密封圈、導向元件、活塞桿及活塞缸內壁,提高了防塵圈的防塵防水效果,從而延長了液壓缸的整體使用壽命;本實用新型防塵圈使用工況范圍較廣。
附圖說明
圖1是傳統防塵圈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防塵圈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其中防塵圈內圓根部的環形凸臺為整圈式的,環形凸臺的截面為梯形。
圖3是圖2的防塵圈俯視圖。
圖4是圖2的環形凸臺(矩形截面)的局部放大圖。
圖5是圖2的環形凸臺(圓弧形截面)的局部放大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防塵圈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其中環形凸臺為分段式的。
圖7是圖6的防塵圈俯視圖。
圖8是圖6環形凸臺(矩形截面)的局部放大圖。
圖9是圖6環形凸臺(三角形截面)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1
如圖2和3所示,本實施例公開了一種防塵圈,其中本實施例的防塵圈為圓環形。防塵圈內圓面根部設置有整圈式的環形凸臺3;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環形凸臺3的截面形狀為梯形,也可以為如圖4和5所示的矩形或圓弧形。環形凸臺3內圓表面與活塞桿表面同軸心,環形凸臺與活塞桿過渡配合,使得環形凸臺3與活塞桿緊貼,有效避免了側翻現象。
防塵圈內圓表面設置有內唇4,防塵圈外圓表面設置有外唇1,內唇4和外唇1之間設有過盈量并且構成一個Y形的結構,其間組成一個V形槽,有利于外唇與溝槽內壁裝配后間隙的調節。其中內唇4與外唇1的唇口向液壓缸口方向張開。外唇1與溝槽壓縮裝配,外唇1與溝槽內壁過盈配合,外唇頂面2與防塵圈底面平行,充分補償了防塵圈本身因溫度變化產生的尺寸變化。
本實施例的防塵圈的制作材料為具有高強度的聚氨酯材料,聚氨酯材料具有耐磨、耐水等特性。也可以用橡塑材料代替。
實施例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334889.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