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纖維含油率核磁共振檢測儀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327341.0 | 申請日: | 2013-06-0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365354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25 |
| 發明(設計)人: | 孫益平;劉治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泰州市中益新型紡織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24/08 | 分類號: | G01N24/0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25500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纖維 含油率 核磁共振 檢測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檢測儀器,具體涉及一種可用于檢測紡織纖維含油率數字式檢測儀器。
背景技術
紡織纖維的回潮率或含水率是影響服裝材料舒適性的重要因素,是紡織服裝生產過程中最關鍵的質量指標之一。在紡織纖維的后加工過程中,紡織纖維的含油率直接影響纖維性能,如拉伸性、平滑性、抗靜電性等,而這些性能對機織或針織能否順利進行有著重要影響。紡織纖維表面油劑含量更直接決定纖維是否能滿足工藝過程要求。傳統的紡織纖維中的回潮率測試方法有很多種,如烘箱法,紅外線輻射法,微波烘燥法,真空干燥法,電阻法,電容法等,但這些方法其存在著一個較嚴重的缺點,檢測時間較長,如果連續生產過程中纖維回潮率不能及時測出,既易于造成大批不合格產品的出現,也不便于生產技術人員及時調整工藝。
現階段尚沒有專用于檢測紡織纖維含油率的檢測儀器。在實際應用中,不少單位和個人提出了一些與此相關的技術方案。如廣東新會美達錦綸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8月17日提出了名為“一種在線檢測絲的含油率和張力的探頭”的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申請號為200710029755.4),其公開了一種在線檢測絲的含油率和張力的探頭,利用溫度傳感器、霍爾元件采集溫度和電壓兩個參數,然后經計算機處理輸出含油率和張力數據。包括測溫元件、霍爾元件和電路板,其特征在于有在線檢測溫度及張力的探頭;該探頭由兩部分結構組成:一部分是由溫度傳感器等組成的溫度檢測部分;另一部分是由霍爾元件等組成的電壓檢測部分。其優點是結構簡單,易制作和安裝,成本低;能在生產線上反映絲生產的動態質量情況,及時指導生產。但是,該裝置在檢測紡織纖維含油率的過程中仍存在著操作不便,準確度不高的問題。與此類似的專利技術還有很多,均未能有效解決紡織纖維含油率檢測時間過長和檢測準確度不高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紡織纖維含油率檢測儀器實際使用中存在的檢測時間過長和檢測準確度不高的不足,提供一種能迅速檢測紡織纖維含油率的纖維含油率核磁共振檢測儀,其不僅檢測時間短,而且檢測成本低。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纖維含油率核磁共振檢測儀,包括基座、固定于基座上的移動檢測裝置以及與移動檢測裝置相連的在線分析裝置,所述移動檢測裝置由支撐臂、滾動體和安裝在滾動體上的核磁共振探頭,所述核磁共振探頭還與一信號增強器件相連,所述信號增強器件包括至少一層負磁導率超材料,所述在線分析裝置與模數轉換器電性連接,所述在線分析裝置包括溫度檢測部分和電壓檢測部分。
作為改進,所述溫度檢測部分設有溫度傳感器,所述電壓檢測部分含有前置放大器和雙位霍爾開關集成電路。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核磁共振探頭包括發射線圈、接收線圈、PIN二極管、去耦電容、射頻開關,所述發射線圈與PIN二極管串聯,所述去耦電容連接于發射線圈與接收線圈之間,所述射頻開關與接收線圈構成的接收電路并聯。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1、檢測速度快,檢測時間為3~5分鐘,相比于常規檢測儀器所需的數小時的檢測時間要大大縮短,效率明顯提高。
2、分析準確度高。利用核磁共振探頭可增加數據采集的準確性,同時在分析裝置的電壓檢測部分設置了前置放大器,可以實現電信信號的零失真傳輸處理,從面有效提高分析的準確度,保證含油率檢測的準確度。
3、能大量節約檢測成本。傳統檢測方法為保證較高的準確度,需各種試劑配合使用且需添置專門分析設備,檢測成本非常高。而使用本實用新型幾乎不需要試劑和專用分析設備,設備成本大為降低,同時使用本實用新型能大大節約人工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基座,2.移動檢測裝置,3.在線分析裝置,4.核磁共振探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優點作進一步闡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泰州市中益新型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泰州市中益新型紡織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32734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