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橋面與站線便攜式軌枕錨固模板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324043.6 | 申請日: | 2013-06-0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307689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27 |
| 發明(設計)人: | 李昌生;張鎮華;史凌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鐵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1B9/28 | 分類號: | E01B9/28;E01B9/32 |
| 代理公司: | 太原晉科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王瑞玲 |
| 地址: | 030024***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橋面 便攜式 軌枕 錨固 模板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鐵路機械化軌排組裝領域,具體為一種橋面與站線便攜式軌枕錨固模板。
背景技術
公知,站線和橋面軌排一般處于曲線和連接線過渡段,道釘錨固位置和間距變化較大,采用現有固定的全液壓往復式機械化軌排組裝生產線生產的軌排形式比較固定,不靈活,難以滿足站線橋面軌排的特殊形式要求,現有站線橋面軌排錨固施工大多采用人工在施工想現場進行操作,存在人工錨固質量不高、誤差較大等缺點,因此為提高軌排組裝整體作業水平,提高組裝質量和作業效率,迫切需要研發一種靈活高效的站線橋面軌排錨固模板,既能避免人工錨固的質量不高和誤差較大的缺點,也能彌補全液壓往復式機械化軌排組裝生產線帶來的固定形式不靈活的不足。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站線和橋面軌排錨固施工采用人工現場操作,存在錨固質量不高、誤差大等問題,提供一種橋面與站線便攜式軌枕錨固模板。
本實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橋面與站線便攜式軌枕錨固模板,包括與軌枕原頂面緊密貼合的錨固底模板以及分別與錨固底模板兩側制成一體、并且與軌枕兩側緊密貼合的側向固定卡板,兩個側向固定卡板端頭通過工業合頁連接有與軌枕輪廓吻合的可轉動卡板,可轉動卡板頂部、并且與軌枕原底面扣合的位置焊接有螺帽,相應位置開設鉆孔,螺帽及鉆孔內貫穿設置與軌枕原底面頂緊的卡緊螺栓;錨固底模板上間隔固定有定位導管。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設計,錨固底模板可以根據不同錨孔間距和錨固型式定制和組裝,并且也采用反錨的工藝,可以提高錨固質量和精度;定位導管來為安裝道釘起到導向和定位以及固定的功能;側向固定卡板來限制和固定軌枕兩側位置,留出一定間隙,軌枕與錨固模板之間留出4mm的間隙,軌枕與錨固模板之間配合無松動,能保證軌枕錨固面與模板底面的緊密貼合,也防止了道釘的側向串動;可轉動卡板、螺帽及卡緊螺栓的配合,可保證錨固模板與軌枕固定牢固,定位準確不發生松動和跑模現象,保證了錨固質量和精度,而且操作簡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靈活方便容易操作,節約錨固材料;
2、節約人工,適合不同環境、條件;
3、錨固螺栓間距準確、垂直;
4、尤其適合非機械化人工操作,可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等特點;
5、反向錨固,解決了人工堵孔、人工錨固螺栓歪斜的難題;
6、提高了施工現場錨固質量,本實用新型所述錨固模板最大重量為7公斤,便于取用、經久耐用,適合站線和橋面軌排等不同軌枕錨固。
總之,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制作方便,保證錨固模板與軌枕固定牢固,定位準確不發生松動和跑模現象,保證了錨固質量和精度,可以附著在軌枕上進行錨固,減少了軌枕排布和間距調節的麻煩,可以靈活作業,便于攜帶搬運,相比軌枕搬運和轉運省時省力,具有明顯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仰視圖;
圖3為圖1的側視圖;
圖中:1-軌枕原頂面;2-錨固底模板;3-軌枕;4-側向固定卡板;5-工業合頁;6-可轉動卡板;7-軌枕原底面;8-螺帽;?9-卡緊螺栓;10-定位導管。
具體實施方式
橋面與站線便攜式軌枕錨固模板,如圖1、2、3所示,包括與軌枕原頂面1(反錨時的底面)緊密貼合的錨固底模板2以及分別與錨固底模板兩側制成一體、并且與軌枕3兩側緊密貼合的側向固定卡板4,兩個側向固定卡板端頭通過工業合頁5連接有與軌枕輪廓吻合的可轉動卡板6,可轉動卡板頂部、并且與軌枕原底面7(反錨時的頂面)扣合的位置焊接有螺帽8,采用M10-M20型號,相應位置開設鉆孔,螺帽及鉆孔內貫穿設置與軌枕原底面頂緊的卡緊螺栓9;錨固底模板2上間隔固定有定位導管10。
????在施工現場進行錨固時,將錨固底模板與軌枕原頂面緊密貼合,兩個側向固定卡板與軌枕側面貼合,然后將可轉動卡板頂部的與軌枕原底面扣合,最后將卡緊螺栓擰緊,與軌枕原底面頂緊,保證錨固底模板與軌枕固定牢固保證了錨固質量和精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鐵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鐵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324043.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