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自行車碳纖維無接縫輪圈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307582.9 | 申請日: | 2013-05-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282953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13 |
| 發明(設計)人: | 王俊雄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俊雄 |
| 主分類號: | B60B5/00 | 分類號: | B60B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龍寰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孫皓晨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自行車 碳纖維 接縫 輪圈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自行車碳纖維無接縫輪圈結構,尤指一種利用碳纖維單向紗以無接縫的方式制成的自行車碳纖維無接縫輪圈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各種新的技術不斷的被開發與應用,以增加產品本身的質量與精致度。以自行車為例,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與科技的進步,自行車已經不再只是一種單純的交通或運輸工具而已,自行車也是一種運動競賽的項目與工具,而為了增加速度以及降低騎乘者的體力負荷,業者也不斷的在車子本身的輕量化上投入大量的資金與人力進行研發,將車架與輪圈由傳統鐵管、鐵圈改成鋁管、鋁圈甚至碳纖維車架與碳纖維輪圈,因為要在維持車子有一定的強度與安全性的前提下去達到輕量化的效果,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
目前傳統的碳纖維輪圈A,在成型的過程中,將碳纖維布B裁切成數個小塊,每個碳纖維輪圈A由左右至少二片預浸碳纖維布B所搭接而成(如圖1所示),而每個碳纖維輪圈A的一側以六到八片所搭接組合而成(如圖2所示),左右交疊包覆于吹氣袋上,置于模具內,加熱吹氣成型(圖中未示)。由于每片碳纖維預浸布B的碳纖維方向都不一致也不連續,因此不僅完成一個碳纖維輪圈A要重復進行36次的鋪貼動作(以左、右兩側各六片組合一碳纖維輪圈為例共貼三層來計算),不僅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人力成本,且此結構無可避免的會形成碳纖維的搭接部位,然而應力在傳遞的時候,產生結構行為上的應力不連續面而導致其整體強度的降低。
因此,為改善上述的缺失,本設計人經過不斷試驗及改進,終于提出一種巧妙的設計,且能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自行車碳纖維無接縫輪圈結構及其制造方法。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行車碳纖維無接縫輪圈結構,其中碳纖維無接縫輪框為無接縫的方式制成,可以有效增加其結構強度。
為達到前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自行車碳纖維無接縫輪圈結構,其主要由碳纖維無接縫輪框及輪胎固定座所組成,其中該碳纖維無接縫輪框由碳纖維材質利用一體成型的方式制成,而碳纖維無接縫輪框的二側則包覆固定于輪胎固定座的側邊外緣,該碳纖維無接縫輪框由一層以上的單向紗的碳纖維裁切成一傾斜角度及所需的長度后頭尾接合后塑型而成一無接縫的環形倒“U”字形的形狀。
該碳纖維無接縫輪框中相鄰的單向紗的碳纖維則以正反兩角度方式貼合。
輪胎固定座,其結構依照日后所要固定的車胎形式而分成直接膠合固定管胎的“W”形;或是供安裝有一般胎的“H”形二種不同形狀其中之一。
輪胎固定座的材質為碳纖維或金屬材料其中之一。
碳纖維材質制成的“W”形輪胎固定座,由一層以上的單向紗的碳纖維裁切成一傾斜角度及所需的長度后頭尾接合后塑型而成一無接縫的環形。
碳纖維材質制成的輪胎固定座中相鄰的單向紗的碳纖維則以正反兩角度方式貼合。
碳纖維無接縫輪框與輪胎固定座利用加熱加壓一次固化成型。
碳纖維無接縫輪框與輪胎固定座利用膠合方式。
碳纖維無接縫輪框的頂部設有多個貫穿孔。
碳纖維無接縫輪框頂部每個貫穿孔的位置設有補強塊。
本實用新型通過碳纖維組件環形無接縫的方式,提升其產品的強度與輕量化,達到了有益的技術效果。
為了能更清楚地描述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自行車輪圈結構,以下將配合圖標詳細說明的: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碳纖維輪圈的外觀側面示意圖。
圖2為現有碳纖維輪圈制造時的剖面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碳纖維無接縫輪圈的立體分解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碳纖維無接縫輪圈的立體組合圖。
圖5A為本實用新型碳纖維單向紗的外觀示意圖。
圖5B為本實用新型碳纖維單向紗頭尾銜接后的外觀示意圖。
圖6A為本實用新型中固定管胎的“W”形輪胎固定座的剖面示意圖。
圖6B為本實用新型中固定一般胎的“H”形輪胎固定座的剖面示意圖。
圖7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實施例外觀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中碳纖維無接縫輪框內緣設置補強塊的外觀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A-碳纖維輪圈;B-碳纖維布;1-碳纖維無接縫輪框;11-開口二側邊;12-貫穿孔;13-補強塊;14-單向紗的碳纖維;2-輪胎固定座;3-花轂;4-幅絲。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俊雄,未經王俊雄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307582.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單元機組協調控制方法及系統
- 下一篇:一種用于LED燈及電子器件的散熱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