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利用發動機尾氣作熱源的熱交換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277837.1 | 申請日: | 2013-05-2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286915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13 |
| 發明(設計)人: | 王澤元;許建平;趙蕊;李煒;孫健;鄭博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澤元 |
| 主分類號: | F28D7/00 | 分類號: | F28D7/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30052 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利用 發動機 尾氣 熱源 熱交換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利用發動機尾氣作熱源的熱交換裝置,它包括尾氣熱交換室(1),若干根傳熱介質熱交換管(2),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3),一號環形封頭(A),二號環形封頭(B),三號環形封頭(C),?四號環形封頭(D),集傳熱介質腔室(4),傳熱介質出口接頭(F),?尾氣進口接頭(E),尾氣出口接頭(E'),傳熱介質分配腔室(5),?傳熱介質進口接頭(F')。
背景技術
2012年4月18日公告Z?L?200120191130.X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說明書公開了一種“利用發動機尾氣作熱源及自動溫控的暖風系統”,它包括尾氣與空氣熱交換裝置(1),一號風管(2),風機(3),自動溫控裝置(4),二號風管(5);氣閥(6),散流器(7);所述的發動機尾氣與空氣熱交換裝置(1)的進風口(A),通過一號風管(2)與風機(3)連通,風機(3)的電控線與自動溫控裝置(4)連接,出風口(A')由二號風管(5)和氣閥(6)與留器(7)連通,尾氣進口(B)與發動機排氣管連通,尾氣出口(B')與消音器連通。當發動機啟動后,其排出的尾氣經尾氣進口(B)進入尾氣熱交換通道(120、122)內,然后從尾氣出口(B')經消音器排出;空氣由風機(3)經一號風管(2)和進風口(A)吹入空氣熱交換通道(121、123)內,與進入尾氣熱交換通道(120、122)內的高溫尾氣進行熱交換,所產生的熱風經由出風口(A')、二號封管(5)、氣閥(6)、和散流器(7)吹入車內。其存在的不足是,1、結構較復雜,2、熱交換路程短和熱交換面積小,導至所產生的風溫低,因此在高寒地區,寒冷季節使公交車內難以達到采暖目的。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利用發動機尾氣作熱源的熱交換裝置,該裝置設置了若干個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并在熱交換裝置內設置了若干根傳熱介質熱交換管,使傳熱介質與高溫尾氣進行多次熱交換結構,因此大大的延長了傳熱介質和高溫尾氣之間熱交換路程,同時又大大的增大了熱交換面積,因而可使暖風系統產生較高溫度的熱風。可滿足高寒地區,寒冷季節公交車內采暖的需求。
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利用發動機尾氣作熱源的熱交換裝置,,它包括尾氣熱交換室,若干根傳熱介質熱交換管,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一號環形封頭,二號環形封頭,三號環形封頭,?四號環形封頭,集傳熱介質腔室,傳熱介質出口接頭,?尾氣進口接頭,尾氣出口接頭,傳熱介質分配腔室,?傳熱介質進口接頭;所述的若干根傳熱介質熱交換管,其置于所述的尾氣熱交換室內,其中每根傳熱介質熱交換管的兩端頭分別與尾氣熱交換室殼體筒壁連接固定;所述的一號環形封頭,與尾氣熱交換室殼體筒壁一端頭連接固定,所述的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它包括若干個一號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殼壁,若干個二號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殼壁,其中的若干個一號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殼壁分別扣在尾氣熱交換室殼體筒壁的外壁上,其中二號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殼壁,設置于兩個一號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殼壁之間,一號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外殼壁其中的一個側壁的一端側設置一個傳熱介質通,其中沒設置傳熱介質通口的一號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外殼壁一端的端頭與一號環形封頭連接固定,兩個一號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外殼側壁分別與尾氣熱交換室殼體筒壁連接固定;所述的二號環形封頭,其套置在與一號環形封頭同側的若干個一號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外殼壁上,與一號環形封頭之間的距離和所述的集傳熱介質腔室殼體筒壁的長度相等,并與若干個一號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外殼壁連接固定;集傳熱介質腔室殼體筒壁,置于一、二號環形封頭之間,其兩端頭分別與一、二號環形封頭連接固定;所述的傳熱介質進口接頭,其置于集傳熱介質腔室殼體壁上,其一端頭與集傳熱介質腔室殼體壁連接固定;每個二號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外殼壁,其中兩條長邊分別與一號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殼壁連接固定,其中和二號環形封頭同端的短邊與二號環形封頭連接固定,相鄰的一號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外殼壁和二號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外殼壁通過傳熱介質通口連通;所述的三號環形封頭套置于尾氣熱交換室殼體筒壁上,并分別與尾氣熱交換室殼體筒壁和同端的一、二號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外殼壁的端頭連接固定;且傳熱介質進口接頭、傳熱介質分配腔室、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殼體它們之間相互連通,若干個一號傳熱介質熱交換腔室殼體與同側的若干根傳熱介質熱交換管的端頭連通;所述的四號環形封頭與尾氣熱交換室殼體筒壁的另一端頭連接固定;所述的集傳熱介質腔室,其的集傳熱介質腔室殼體筒壁,置于三、四號環形封頭之間,并與二者連接固定;所述的傳熱介質出口接頭,其置于集傳熱介質腔室殼體側壁之上,其一端頭與集傳熱介質腔室殼體側壁連接固定,另一端頭與暖風系統連通;且集傳熱介質腔室與同側的若干根傳熱介質熱交換管的端頭和傳熱介質出口接頭之間相互連通;所述的尾氣進、出口接頭,其中一端頭分別與一、四號環形封頭內孔連接固定,二者的另一端頭分別與發動機排氣管和消音器連通,二者與尾氣熱交換室1之間相互連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澤元,未經王澤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27783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高效增氧罐
- 下一篇:一種調節海水酸度的海洋生物養殖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