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光電復合數據電纜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266048.8 | 申請日: | 2013-05-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444779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2-19 |
| 發明(設計)人: | 陳虹校;金春敏;石磊;葉亞軍;王存良;陸荷英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亨通線纜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B7/00 | 分類號: | H01B7/00;H01B7/17;H01B7/22;H01B7/28 |
| 代理公司: | 蘇州創元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馬明渡 |
| 地址: | 215234 江蘇省蘇州市***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光電 復合 數據 電纜 | ||
1.一種光電復合數據電纜,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位于松套管(1)內的四根通信光纖(2)組成的光纖單元(3)、四根包覆有絕緣層(111)的第一銅導線(4)兩兩絞合形成作為信息通信的第一通信絞線對(41)、第二通信絞線對(42)、四根包覆有絕緣層(112)的第二銅導線(5)兩兩絞合形成作為電力傳輸的第一電力絞線對(51)、第二電力絞線對(52)和五角形星骨架(6);所述五角形星骨架(6)沿逆時針方向依次為第一腔體(61)、第二腔體(62)、第三腔體(63)、第四腔體(64)和第五腔體(65),所述五角形星骨架(6)表面鍍覆有金屬層(7),所述光纖單元(3)、第一通信絞線對(41)、第二通信絞線對(42)、第一電力絞線對(51)、第二電力絞線對(52)分別位于所述第一腔體(61)、第二腔體(62)、第三腔體(63)、第四腔體(64)和第五腔體(65)內;一由鋁層(81)和PET薄膜(82)組成的鋁箔層(8)包覆所述光纖單元(3)、第一通信絞線對(41)、第二通信絞線對(42)、第一電力絞線對(51)、第二電力絞線對(52)和五角形星骨架(6),所述鋁箔層(8)的鋁層(81)位于內側從而與五角形星骨架(6)的金屬層形成電接觸;一鋼絲(9)緊密地繞包于所述鋁箔層(8)外表面形成鎧裝層,一護套層(10)包覆于所述鎧裝層外表面;
所述第一通信絞線對(41)和第一電力絞線對(51)的節距大于第二通信絞線對(42)和第二電力絞線對(52)的節距;
相鄰節距設計公式為:0.003<∣?—∣≤0.013,
相隔節距設計公式為:0.002<∣—∣≤0.011;
h1為第一通信絞線對(41)的節距,h2為第二通信絞線對(42)或者第二電力絞線對(52)的節距,h3為第一電力絞線對(51)的節距;
所述第一通信絞線對(41)、第二通信絞線對(42)中第一銅導線(4)直徑小于所述第一電力絞線對(51)、第二電力絞線對(52)中第二銅導線(5)直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電復合數據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絞線對(41)的節距為15~15.5mm,所述第二通信絞線對(42)的節距為13.5~13.9mm,所述第一電力絞線對(51)的節距為14.2~14.6mm,所述第二電力絞線對(52)的節距為12.7~13.1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電復合數據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絞線對(41)的節距為15.2mm,所述第二通信絞線對(42)的節距為13.7mm,所述第一電力絞線對(51)的節距為14.4mm,所述第二電力絞線對(52)的節距為12.9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電復合數據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絞線對(41)、第二通信絞線對(42)中第一銅導線(4)直徑為0.5mm,所述第一電力絞線對(51)、第二電力絞線對(52)中第二銅導線(5)截面積為0.5mm2。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電復合數據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五角形星骨架(6)的材質為PP或者PE。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亨通線纜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江蘇亨通線纜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266048.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多功能公交車載終端設備
- 下一篇:一種基于單側壁導坑法的隧道收斂監測系統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