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車床加工機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236677.6 | 申請日: | 2013-05-0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679743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02 |
| 發明(設計)人: | 朱革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莞市科光實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P23/00 | 分類號: | B23P23/00;B23Q5/5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23000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車床 加工 機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車床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車床加工機構。
背景技術
車床是主要用車刀對旋轉的工件進行車削加工的機床,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如五金機箱、空調五金件、DVD機殼、LCD五金件、LED模組背板等等,都可以用車床進行加工。
車床設備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為固定加工對象的主軸,二為配有各種專用刀具的副軸;目前在進行內牙加工作業時,主軸與副軸兩者可擇一動作,然,不論是主軸動作或副軸動作,刀具皆為順時鐘轉入逆時針轉出,因此刀具損耗率相當高而無法進行切削作業,此外由于進行內牙作業時旋轉方向因刀具受限,而必須等待內牙作業完成后才可進行外牙切削作業。因以上種種原因影響,即使加工作業已透過機械設備代替人工操作,仍無法有效提升其產業效能,且目前市面上的車床設備無法同時進行鉆孔以及內攻牙的加工作業。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1、車床的產業效能低;
2、車床無法同時進行鉆孔和內攻牙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車床加工機構。
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車床加工機構,包括:
主軸,主軸上設置有若干個固定待加工工件的固定部件,主軸由電動馬達驅動旋轉作業;
若干個副軸,副軸與主軸相對設置,副軸上設有鉆孔部件,鉆孔部件上設有攻牙的螺紋,副軸由變速馬達驅動使副軸慢速轉入和快速轉出;
若干個次軸,次軸設于主軸一側,次軸設有印牙部件和切削部件;
通過副軸比主軸裝置慢速轉入及快速轉出的轉速差,便可同時進行鉆孔以及內攻牙之加工作業,不僅可保護鉆孔部件,延長使用時限,亦可達到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的目的。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一種車床加工機構還包括外牙切削部件,外牙切削部件設在主軸一側,可進行內牙作業同時進行外牙切削作業。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主軸的固定部件的排列方式可以是直立式排列、水平式排列或繞軸向排列。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主軸由電動馬達驅動定速旋轉作業。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主軸和副軸轉向相同。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上述構造的一種車床加工機構,運用主軸與副軸兩者的轉速差,而能夠同時進行加工作業,減少傳統加工作業中需互相等候的時間,有效將產能提升,不僅如此,由于傳統的內牙加工方式容易產生加工設備的損耗,通過副軸的慢速轉入和快速轉出的特點,除了能夠縮短工時,也可延長設備的使用時間,進而減少設備的維修費用以及保養費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主軸;11、固定部件;2、副軸;21、鉆孔部件;3、次軸;4、外牙切削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示意性地顯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的一種車床加工機構。
一種車床加工機構,包括:
主軸1,主軸1上設置有若干個固定待加工工件的固定部件11,固定部件11的排列方式可以是直立式排列、水平式排列或繞軸向排列,主軸1由電動馬達驅動定速旋轉作業;
若干個副軸2,副軸2與主軸1相對設置,副軸2上設有鉆孔部件21,鉆孔部件21上設有攻牙的螺紋,副軸2由變速馬達驅動使副軸2慢速轉入和快速轉出;
若干個次軸3,次軸3設于主軸1一側,次軸3設有印牙部件和切削部件;
通過副軸2比主軸1裝置慢速轉入及快速轉出的轉速差,便可同時進行鉆孔以及內攻牙之加工作業,不僅可保護鉆孔部件21,延長使用時限,亦可達到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的目的。
上述的,一種車床加工機構還包括外牙切削部件4,外牙切削部件4設在主軸1一側,可進行內牙作業同時進行外牙切削作業。上述的,主軸1和副軸2轉向相同。
以上的實施例只是在于說明而不是限制本實用新型,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方法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莞市科光實業有限公司,未經東莞市科光實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23667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