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自動轉向定位的太陽能電池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222175.8 | 申請日: | 2013-04-2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217382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25 |
| 發明(設計)人: | 劉正棠;郭立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鎮江江大藝術研究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5D3/12 | 分類號: | G05D3/12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高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 地址: | 212000 江蘇省鎮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自動 轉向 定位 太陽能電池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光伏技術領域的太陽能收集、轉換裝置,特別是一種自動轉向定位的太陽能電池裝置。
背景技術
光電轉換又稱太陽能光伏。太陽能板是一種暴露在陽光下便會產生直流電的發電裝置,由幾乎全部以半導體物料(例如硅)制成的薄身固體太陽能電池組成,由于沒有活動的部分,故可以長時間操作而不會導致任何損耗。簡單的光伏電池可為手表及計算機提供能源,較大的光伏系統可為房屋照明,并為電網供電。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一個能夠持續發展的社會應該是一個既能滿足社會需要而又不危及后代人前途的社會。因此,盡可能多地用潔凈能源代替高含碳量的礦物能源,是能源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
隨著能源形勢的變化,常規能源的貯量日益下降,其價格必然上漲,而控制環境污染也必須增大投資。然而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的總量盡管很大,但是能流密度很低。平均說來,北回歸線附近,夏季在天氣較為晴朗的情況下,正午時太陽輻射的輻照度最大,在垂直于太陽光方向1平方米面積上接收到的太陽能平均有1000W左右;若按全年日夜平均,則只有200W左右;而在冬季大致只有一半,陰天一般只有1/5左右;這樣的能流密度是很低的。因此,在利用太陽能時,想要得到一定的轉換功率,往往需要面積相當大的一套收集和轉換設備,造價較高。由于受到晝夜、季節、地理緯度和海拔高度等自然條件的限制以及晴、陰、云、雨等隨機因素的影響,所以,到達某一地面的太陽輻照度既是間斷的,又是極不穩定的,這給太陽能的大規模應用增加了難度。
為了使太陽能成為連續、穩定的能源,從而最終成為能夠與常規能源相競爭的替代能源,就必須很好地解決蓄能問題,即把晴朗白天的太陽輻射能盡量貯存起來,以供夜間或陰雨天使用,但目前蓄能也是太陽能利用中較為薄弱的環節之一。
實用新型內容
實用新型目的: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動轉向定位的太陽能電池裝置,提高太陽能電池對光的吸收量,從而提高太陽能電池的蓄能能力。
技術方案:一種自動轉向定位的太陽能電池裝置,包括排布了電池板的支架,還包括光傳感器、控制器、電機,所述光傳感器布置于所述支架四周將所述電池板包圍,所述電機與所述支架相連,所述控制器根據所述光傳感器的信號控制所述電機帶動所述支架向強光方向進行轉向。
所述控制器采用單片機。
所述支架的平面與水平方向呈45°。
所述支架上設有增投射玻璃罩,將所述電池板罩于其中,以保護電池板。
本實用新型的原理是將光傳感器安裝在支架四角并將所有的電池板包圍其中,由控制器對光傳感器的信號進行處理,判斷出哪個方向上的光線較強,然后控制電機進行運動旋轉,使支架的平面朝向該光線較強的方向,以提高太陽能電池對光的吸收量。
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結構簡單、高效、方便,可以根據不同方向陽光的強弱來控制太陽能電池的轉動,對同一時刻的光線選擇最佳太陽光入射方位,解決了太陽光的分散性和時域性缺點,有效提高了電池板對陽光的吸收量,提高太陽能電池的蓄能能力。
附圖說明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各種等價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
如附圖所示,一種自動轉向定位的太陽能電池裝置,包括單晶硅的電池板1、支架2、光傳感器3、控制器4、電機5、增投射玻璃罩6。支架2為網格框架,整個支架2與水平方向呈45°傾角,電池板1排列固定在支架2的平面上,增投射玻璃罩6將電池板1罩于其中,光傳感器3布置于支架2四周將所有電池板1包圍在其中。支架2底面中間通過軸承與電機5相連。采用單片機CS8051作為控制器4,通過編程對各個光傳感器3的信號進行處理,判斷出哪個方向上的光線較強,然后發送信號控制電機5進行運動旋轉,使支架2的平面朝向該光線較強的方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鎮江江大藝術研究有限公司,未經鎮江江大藝術研究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222175.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