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竄墨機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221343.1 | 申請日: | 2013-04-2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282843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13 |
| 發明(設計)人: | 徐宏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徐宏偉 |
| 主分類號: | B41F31/10 | 分類號: | B41F31/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安徽省馬鞍山***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機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印刷機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使輸墨均勻的竄墨機構。
背景技術
印刷領域中,由于墨斗的輸墨不可能分布得完全均勻一致,而且圖文在印版軸向上的分布也不可能均勻,所以在輸墨過程中,僅僅依靠勻墨輥的周向轉動傳墨是不夠的。必須還要有軸向的傳墨,才有可能把油墨在軸向進一步打勻。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軸向傳墨,提高輸墨均勻度,方便調整竄墨行程的竄墨機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竄墨機構,包括:竄墨輥;擺動軸,擺動軸在電機的驅動下繞其中心在豎直平面內擺動;竄墨支承盤,竄墨支承盤套設于擺動軸外,竄墨支承盤與擺動軸垂直;連桿,與擺動軸平行,其一端連接于竄墨支承盤盤面;推臂,一端連接于連桿未與竄墨支承盤連接的一端,另一端與竄墨輥相連。由此,擺動軸繞其中心上下擺動,使竄墨支承盤的盤面在上下位置處傾斜,其與之連接的連桿、推臂便隨之沿其軸心線往復運動,因此,與推臂連接的竄墨輥也隨之沿其軸向往復運動,從而實現竄墨的目的,當需要調節其竄墨行程時,只需調節調節栓,操作方便。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連桿通過一“Y”形結構的接頭與竄墨支承盤盤面相連,竄墨支承盤盤面通過連接軸與接頭活動連接,連接軸樞接于“Y”形接頭的兩臂之間。由此,通過使用“Y”形結構的接頭使竄墨支承盤與連桿連接更加靈活,使連桿運動更加順暢。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設有兩個竄墨輥與竄墨支承盤盤面相連,兩個竄墨輥位于擺動軸上下兩側。由此,實現兩個個竄墨輥交替運動。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的竄墨機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說明。
圖1示意性地顯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的竄墨機構。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竄墨機構,包括;
基架10,設于機架上的兩個竄墨輥6及一擺動軸1。竄墨輥6齒輪傳動機構的傳動下由電機驅動轉動,擺動軸1繞其中心上下擺動。
于基架10外側,設有一竄墨支承盤2,竄墨支承盤2套設于擺動軸1外。竄墨支承盤2包括盤面201。
如圖所示,于竄墨支承盤2的盤面201上下兩側,遠離其中心位置處連接有兩個連接軸2011,兩個連接軸2011與竄墨支承盤2中心的距離相等,兩個連接軸2011用于分別連接兩個竄墨輥6。
如圖所示,為其中一個竄墨輥6的連接示意圖,連接轉軸2011未與竄墨支承盤2連接一端活動連接有一“Y”形結構的接頭401,連接轉軸2011樞接于“Y”形結構的接頭401兩臂之間,Y”形接頭401的另一端連接一連桿4,連桿4與擺動軸1平行,連桿4未與接頭401連接的一端垂直連接一推臂5,推臂5的另一端與竄墨輥6一端相連。
另一個竄墨輥6的連接結構與上述結構相同。
由此,當竄墨支承盤2的盤面201搬動時,兩個連桿4隨之做軸線往復運動,連桿4推拉推臂5,帶動與推臂5相連的竄墨輥6同步做軸線往復運動,如此實現竄墨的功能。如若進一步加大竄墨行程,調節擺動軸1的擺動幅度,增大墨支承盤2的盤面201的傾斜度,則竄墨支承盤2的盤面201擺動幅度增大,連桿的運動幅度也隨之增大,實現加大墨輥6的竄墨行程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竄墨機構,使油墨傳遞更加均勻,同時便于調節竄墨的行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徐宏偉,未經徐宏偉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22134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電纜溝蓋板搬運工具
- 下一篇:一種主變套管專用取樣扳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