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發動機一體式飛輪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209250.7 | 申請日: | 2013-04-2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223516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0-02 |
| 發明(設計)人: | 李龍超;杜鵬;張增光;王錦艷;張良超;侯亦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F15/30 | 分類號: | F16F15/30;F16F15/315;F16H55/17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 地址: | 230022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發動機 體式 飛輪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發動機配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發動機一體式飛輪。
背景技術
飛輪為發動機重要部件,其作用為將曲軸旋轉運動轉化為慣性運動,輸出穩定的旋轉力。當前,曲軸信號輪多布置在發動機前端帶輪或曲軸之上,經研究發現如布置在前端,受曲軸扭震的影響,采集信號不準確。如果布置在曲軸之上,對機體等均需做大的變更,如何才能即保證信號采集要求,又能在當前基礎上變更,是主要考慮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發動機一體式飛輪。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解決方案如下:
一種發動機一體式飛輪,包括飛輪本體,該飛輪本體向一側凸起形成圓盤形,其邊緣處設有飛輪信號齒;所述飛輪本體的另一側上設有用于連接離合器的凸臺和定位銷,該側邊緣設有起動齒圈;所述飛輪本體的中心設有安裝孔,在所述安裝孔的周圍設有用于連接曲軸的定位銷孔及螺栓孔。
優選的,所述飛輪信號齒采用58×6°均布方式,其中,第一齒位于第一缸上止點前70.3°位置,第20齒下降沿位于第一缸上止點后45°。
優選的,所述飛輪信號齒的齒頂圓直徑為φ280±0.1mm,齒高h為4.5mm,齒厚為6mm,齒側邊傾斜角α為3°,齒槽夾角β為3.4°,該齒頂部R1和底部R2均設成倒圓。
優選的,所述螺栓孔為7個,其直徑為φ12.5mm,分布圓直徑為φ67mm;所述定位銷孔位于螺栓孔的中間,其直徑為φ9.1H7,分布圓直徑為φ60mm;所述7個螺栓孔之間以50°均布,起始的螺栓孔與定位銷孔夾角為30°。
優選的,所述起動齒圈是通過熱壓裝配到所述飛輪本體上,該起動齒圈與所述飛輪信號齒的距離為7.7mm。
優選的,所述凸臺均布在所述飛輪本體上,其中部分凸臺上設有定位銷,所述定位銷分布圓直徑為φ256mm,并以120°均布。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發動機一體式飛輪,將信號齒、起動齒集成于飛輪本體上,設計所述將曲軸位置傳感器信號齒銑在飛輪本體上,減小了曲軸扭振對信號采集的影響,保證了曲軸位置傳感器采取信號的準確性,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體式飛輪軸測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體式飛輪正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體式飛輪左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體式飛輪的信號齒放大圖。
圖中附圖標記如下:
飛輪本體1,定位銷孔2,螺栓孔3,飛輪信號齒4,凸臺5,定位銷6,起動齒圈7,安裝孔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其具體實施方式詳細介紹本實用新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方位并不局限于以下實例,應包含權利要求書中的全部內容。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一種發動機一體式飛輪,包括飛輪本體1,該飛輪本體1向一側凸起形成圓盤形,其邊緣處設有飛輪信號齒4;所述飛輪本體1的另一側上設有用于連接離合器的凸臺5和定位銷6,該側邊緣設有起動齒圈7;所述飛輪本體1的中心設有安裝孔8,在所述安裝孔的周圍設有用于連接曲軸的定位銷孔2及螺栓孔3。
如圖1、2所示,所述飛輪信號齒4采用58×6°均布方式,其中,第一齒位于第一缸上止點前70.3°位置,第20齒下降沿位于第一缸上止點后45°。
如圖4所示,所述飛輪信號齒4的齒頂圓直徑為φ280±0.1mm,齒高h為4.5mm,齒厚為6mm,齒側邊傾斜角α為3°,齒槽夾角β為3.4°,該齒頂部R1和底部R2均設成倒圓。
如圖1、2所示,所述螺栓孔3為7個,其直徑為φ12.5mm,分布圓直徑為φ67mm;所述定位銷孔2位于螺栓孔3的中間,其直徑為φ9.1H7,分布圓直徑為φ60mm;所述7個螺栓孔3之間以50°均布,起始的螺栓孔3與定位銷孔2夾角為30°。
如圖3所示,所述起動齒圈7是通過熱壓裝配到所述飛輪本體1上,該起動齒圈7與所述飛輪信號齒4的距離為7.7mm。
如圖1、2所示,所述凸臺5為9個均布在所述飛輪本體1上,其中的3個設有定位銷6,所述定位銷6分布圓直徑為φ256mm,120°均布。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209250.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