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打氣泵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205856.3 | 申請日: | 2013-04-2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214292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25 |
| 發明(設計)人: | 龐學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溢滔錢潮減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4B49/22 | 分類號: | F04B49/22 |
| 代理公司: | 廣州新諾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曹愛紅 |
| 地址: | 510540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氣泵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打氣泵,屬于汽車零配件領域。
背景技術
汽車充氣泵是用于控制空氣彈簧、空氣減震機的氣壓裝置,使空氣彈簧、空氣減震機有足夠的氣壓來保證裝置正常安全工作。汽車打氣泵包括有電機、傳動裝置、變速裝置、進氣閥、排氣閥、氣缸、活塞、開關、氣壓控制表和空氣干燥裝置,是汽車的零部件。目前市場上的汽車打氣泵使用壽命不長,在使用的過程中經常出現由于氣壓控制不好,進去氣壓過大而使氣壓控制表發生故障,并且會破壞空氣彈簧的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改進氣壓控制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雙向氣壓控制氣嘴對氣壓進行雙向控制以防止打氣泵氣壓過大使氣壓控制表發生故障并且破壞空氣彈簧。
為達到以上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打氣泵,包括一個連接到出氣閥上的雙向氣壓控制氣嘴,所述雙向氣壓控制氣嘴包括第一外部件、與第一外部件固定連接的第二外部件、密封裝置、頂桿和出氣控制閥,所述第一外部件具有一個位于中心軸的進氣孔和位于端部的環形槽,所述環形槽上設置有與外界相通的側孔;所述頂桿位于所述進氣孔中,所述頂桿具有一個與所述進氣孔相通的通孔和與側孔相通的貫通孔;所述第二外部件的兩端分別開有臺階孔和出氣孔,所述臺階孔上設置有臺階,所述臺階上設有環形凹槽,所述環形凹槽和出氣孔之間設有將它們連通的第二氣孔,所述出氣孔中設置有用于控制氣壓的出氣控制閥,所述密封裝置安裝在環形凹槽和環形槽之間并在環形槽內氣壓大時將環形凹槽壓緊使空氣不能進入。
所述密封裝置包括彈簧固定圈、彈簧和橡膠密封墊,所述橡膠密封墊設置在所述環形槽的端部與所述環形凹槽之間,所述彈簧放置在所述環形槽中,所述彈簧固定圈套在所述彈簧上。
所述彈簧固定圈為底部帶通孔的圓筒狀。
所述橡膠密封墊和彈簧固定圈的材料均為橡膠。
所述出氣控制閥為單向閥。
所述頂桿在裝配時與所述第二外部件的臺階孔底部留有間隙。
采用以上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取得的技術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向氣壓控制氣嘴能夠對氣壓進行雙向控制以防止打氣泵氣壓過大使氣壓控制表發生故障并且破壞空氣彈簧。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雙向氣壓控制氣嘴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雙向氣壓控制氣嘴的第一外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雙向氣壓控制氣嘴的第二外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雙向氣壓控制氣嘴固定安裝在打氣泵的出氣閥上,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所述雙向氣壓控制氣嘴包括第一外部件1、與第一外部件1螺紋連接的第二外部件2、安裝在第一外部件1與第二外部件2之間的頂桿4以及密封裝置3。
所述第一外部件1的兩端均設置有外螺紋,中軸線上設置有階梯狀的進氣孔11,所述進氣孔11具有一個階梯14,所述第一外部件1靠近階梯14一端的端部設置有環形槽13,所述環形槽13上沿徑向開有側孔12,所述側孔12將大氣、環形槽13和進氣孔11連通;所述第二外部件2的兩端分別開有臺階孔24、出氣孔21,所述臺階孔24的開口處設有一段內螺紋,所述臺階孔24具有臺階25,所述臺階25上設有環形凹槽23,所述環形凹槽23和出氣孔21之間設有將它們連通的第二氣孔22,所述第一外部件1靠近環形槽13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外部件2設有臺階孔24的一端螺紋連接。
所述密封裝置3包括彈簧32、彈簧固定圈31和橡膠密封墊33,所述橡膠密封墊33和彈簧固定圈31的材料均為橡膠。所述彈簧32放置在所述環形槽13中,所述彈簧32外套有彈簧固定圈31,所述彈簧固定圈31為底部開孔的圓筒狀,所述彈簧固定圈31倒扣在彈簧32上,所述彈簧固定圈31可在所述環形槽13內作一定距離的軸向位移,所述橡膠密封墊33放置在所述第一外部件1的端面與第二外部件2的臺階25之間,所述橡膠密封墊33為圓環狀,所述橡膠密封墊33在環形槽13內氣壓大時可以堵住所述環形凹槽23阻止空氣通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溢滔錢潮減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廣州溢滔錢潮減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205856.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