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過濾型生態混凝土排水渠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195722.8 | 申請日: | 2013-04-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256697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0-30 |
| 發明(設計)人: | 單立楠;何云峰;陳英旭;連煦;劉意立;黃倩;陳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2B5/00 | 分類號: | E02B5/00;E02B5/08;E02B11/00;C02F9/14 |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陽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3221 | 代理人: | 應圣義 |
| 地址: | 310000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過濾 生態 混凝土 排水渠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面源污染控制工程領域,尤其涉及了一種過濾型生態混凝土排水渠。
背景技術
農田面源污染是指在農田生產活動中,氮素和磷素等營養物質、農藥以及其他有機或無機污染物質,隨著降水或灌溉過程,通過農田的地表徑流和農田滲漏而形成的環境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農藥污染、畜禽糞便污染、農田固體廢棄物污染等。隨著農田種植過程中肥料用量的不斷增加,農田土壤中氮、磷含量及氮、磷流失量不斷增加,造成了農田土壤及水體環境污染加劇。目前,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我國湖泊、河流等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而農田面源污染由于區域大、范圍廣、難治理,成為農業面源污染中重要因素。
相關研究表明,農田氮、磷的流失主要是通過農田徑流流失或淋洗滲漏流失等途徑,控制農田徑流污染的生態攔截技術是從遷移途經上對農田面源污染進行控制,主要包括濕地工程技術、生態溝渠技術、濱岸緩沖帶控制技術和人工多水塘技術等,其中濕地工程技術、人工多水塘技術對農田周邊自然環境要求較高,且需占據大量農田土地,投入成本也較高。近年來,針對農田生態攔截技術研究較多,如:例如:公開號為CN102094407A的發明專利,申請號為201010616311,名稱為農田徑流污染生態攔截溝渠,涉及一種集農田排水與防控農田非點源污染于一體的農田徑流污染生態攔截溝渠,但該溝渠系統結構較復雜,大面積農田應用成本較高;公開號為CN102211820A的發明專利,申請號為201110079288,名稱為一種面源污染治理方法,涉及一種采用菌根技術治理面源污染的方法,能夠強化面源污染截留工程中植物營養物質吸收能力和吸收效率,但此發明中菌根技術的生產、應用與推廣性均有很強限制性;公開號為CN1823564A的發明專利,申請號為200610037908.5,名稱為菜地土壤氮磷徑流控制生態攔截方法,涉及一種菜地土壤氮磷徑流控制生態攔截方法,采用構建生態攔截帶及攔截溝,但生態攔截帶建造需占用較多的土地面積。以上研究應用局限性較大,技術投入成本較高,推廣難度較大,且我國農田普遍存在主要排水渠道為混凝土結構溝渠,針對此種溝渠排水系統面源攔截方面的研究較少。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提供了一種簡單高效、實用經濟、易于維護、便于推廣的防治農田面源污染的過濾型生態混凝土排水渠,可解決農田地塊混凝土結構排水渠較難實現面源污染攔截的問題,有效攔截農田種植排水中N、P等營養元素,從而遏制周邊水體富營養化嚴重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
過濾型生態混凝土排水渠,包括渠體,所述的渠體為混凝土結構,其橫截面為梯形;所述渠體底部設置有過濾箱,過濾箱沿渠體長度方向間隔錯位布設,內部填充有高吸收氮磷的陶粒、砂石,所述渠體內設置有生態浮床,其形狀為長方形,尺寸可根據渠道尺寸設定,其結構為成型環保PE材料,浮床上種植對N、P等營養元素具有高效吸收能力且環境適應性強的多年生水生植物。
作為優選,所述的渠體內布設有水體溢流調節閥,調節閥高度稍高于排水渠日常水面高度。該溢流調節閥能夠有效控制排水渠中水量,降低水體流速,增加水體水力停留時間,促進水體中泥沙的沉降,增強過濾箱及生物浮床對農田排水氮、磷等營養元素的吸附、吸收作用,降低農田徑流水排水量,從而增進渠道對農田排水面源污染的過濾、攔截效果。
作為優選,所述的相鄰兩個過濾箱之間的距離為50-200cm。
作為優選,所述的過濾箱的寬度占渠體底部寬度的50-60%,高度高于渠道日常水位。
作為優選,所述的過濾箱箱體四壁由網狀鐵絲結構構成,過濾箱內部填充有高吸收氮磷的陶粒、砂石,并采用紗網包裹,防止其隨水流沖走。由于過濾箱中基質材料對農田排水氮、磷等營養元素的吸附具有飽和性,因此,每季度需對過濾箱中基質進行更換,以保證過濾箱對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持續高效吸收性。
作為優選,所述的生態浮床內搭配種植有澤苔(Caldesiaparnassifolias)、路易斯安娜鳶尾(Lristectorum)、菖蒲(Acoruscalamus?Linn)香菇草(Hydrocotyle?vulgaris)、聚草(Myriophyllumspicatum)。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具有顯著的技術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大學,未經浙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19572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