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井下一體式三防工具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191831.2 | 申請日: | 2013-04-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175491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04 |
| 發明(設計)人: | 孟林;楊偉;孟志剛;劉愛君 | 申請(專利權)人: | 劉鳳;孫遜 |
| 主分類號: | E21B37/00 | 分類號: | E21B37/00;E21B43/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劉洪京 |
| 地址: | 834008 新疆維吾爾自*** | 國省代碼: | 新疆;6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井下 體式 工具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油田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適用于油田的稀油抽油井的一種井下一體式三防工具。
背景技術
現有油田用于稀油抽油井的井下工具,存在如下問題:
1、由于某些油藏抽油井氣量大,現用井下氣液分離效果差,仍有大量氣體進入泵筒,而且進液孔小,易被垢及地層泥沙包堵,降低泵效;
2、強磁式防蠟工具防蠟效果雖好,但進液通道通徑小,液流速度快,防垢防蠟不徹底,使用一段時間后,抽油泵凡爾因蠟垢聚集易造成漏失;
3、防氣防砂工具與防蠟工具為獨立的單功能工具,在組合使用時不方便,而且現用井下氣液分離工具外徑較大,不適用于偏心井口抽油井。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一種井下一體式三防工具,實現防砂、防氣、防蠟,三防一體,降低抽油泵故障發生率,提高抽油井泵效。
為了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以下技術方案:一種井下一體式三防工具,包括強磁防蠟裝置、外管和中心管,外管壁上設有進液孔,管內上部設有擋圈;中心管的壁上設有進液孔,其表面包覆有金屬紗網,該金屬紗網外纏繞有鐵絲;中心管的下端為封閉端,強磁防蠟裝置通過襯套安裝于中心管頂部,抵靠在擋圈下表面。
進一步地,外管上的進液孔為直孔與斜孔交錯排列,斜孔為45°斜坡狀。
進一步地,中心管的進液孔為φ3mm的直孔。
進一步地,金屬紗網的孔徑為100目。
進一步地,強磁防蠟裝置的內徑大于中心管內徑15m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該工具安裝于泵下尾管位置處,油井生產中可有效地實現井下防砂、防氣、防蠟,減少泵吸入口氣量及固相物質含量,并將原油中重質組分分解,一方面避免抽油泵氣影響甚至氣鎖,另一方面降低抽油泵泵況如漏失、卡泵等的發生率,充分發揮泵的抽汲功能,并且減少進入泵上油管的含蠟量,降低油管蠟堵對油井生產的影響。而且該工具安裝方便,加工簡單,可重復使用,成本低。所有稀油抽油機井均可使用,特別是針對供液充足、產氣量較高或結蠟較為嚴重的井,應用前景廣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本部分的描述僅是示范性和解釋性,不應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圖1所示的一種井下一體式三防工具,主要由φ73mm×1.2m大孔外管1和φ33mm×1m中心管2組成,中心管2上部裝有強磁防蠟裝置3,通過絲扣連接于大孔外管1內部。
大孔外管1進液孔11設計為直孔與斜孔交錯排列,斜孔為45°斜坡狀,此結構可提高進液速度,避免流體對沖,管內上部設置擋圈12,用于連接中心管2并密封內外管環空;中心管2管壁均布φ3mm直進液孔21,表面用一層100目金屬紗網22包裹,外表面用φ3mm鐵絲23螺旋纏繞固定,中心管2下端封閉;強磁防蠟裝置3通過襯套安裝于中心管2頂部,強磁防蠟裝置3的內徑較中心管2內徑增大為15mm,擴大了進液面積。
井底流體從外管斜坡進液孔進入后,通過大力沖擊實現氣液固三相首次分離,部分固相沉降于下部沉砂管內,一部分流體上升撞擊于中心管外壁,紗網過濾實現固相二次分離,氣相沿螺旋鐵絲在環空中上升,至頂部擋圈處受阻返回,從進液孔排出,液相則在泵抽汲作用下經中心管上行,至上部強磁處螺旋上升,由于強磁內徑增大,進液面積擴大,使流速降低,延長液體在磁場中的運行時間,加強磁場對重質組分的分解作用,可提高物理防蠟效果,液相輕質組分則向上由尾管進入泵內。
目前該工具現場試驗應用三口井,與使用其它防氣防蠟防砂工具相比,使用一體式三防工具后,平均單井泵效提高4.56%,平均單井日增產液量1.3t,日增產油量1.2t,取得了明顯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劉鳳;孫遜,未經劉鳳;孫遜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19183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