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汽車發動機右懸置拉桿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174882.4 | 申請日: | 2013-04-0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186066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11 |
| 發明(設計)人: | 蔡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眾力汽車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K5/12 | 分類號: | B60K5/1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匯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瑩 |
| 地址: | 201100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汽車發動機 懸置 拉桿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發動機右懸置拉桿,用于連接汽車發動機與減振懸置,屬于汽車發動機減振系統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數量不斷地增多和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整車的設計成本預算要求也越來越低,可是人們對整車的舒適性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而更加優化的設計成為今后發展的趨勢之一。在汽車高速轉彎時,汽車產生的振動幅度比較大,汽車的NVH(車型乘坐舒適性)值差,即舒適性較差。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在汽車高速轉彎時,汽車產生的振動幅度較大,舒適性較差的問題,提供一種整車舒適性高、加工簡單、制造成本低的汽車發動機右懸置拉桿。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發動機右懸置拉桿,其特征在于,包括大橡膠襯套和小橡膠襯套,大橡膠襯套與小橡膠襯套之間通過焊接支架連接。
優選地,所述的大橡膠襯套包括第一外管,第一外管內設有第一減振橡膠,第一減振橡膠的中間設有內管。
優選地,所述的第一減振橡膠內設有兩個相互對稱的對稱槽。
優選地,所述的小橡膠襯套包括第二外管,第二外管內套有第二減振橡膠,第二減振橡膠的中間設有扁管。
本實用新型能夠實現振動的二次衰減,從而達到更好的NVH值。本實用新型還具有以下優點:模擬了人體四肢關節的柔性轉向和雙向轉向功能,提高整車舒適性;方向盤及座椅各項振動加速度值小于0.3G,減少了動力總成的振動向車廂內傳遞;產品的徑向、軸向、扭轉方向上的動、靜剛度值都在設計標準內;加工簡單,降低了制造成本;能夠自動適應多方向剛度值的自由調節;在高速轉彎時有很好的舒適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汽車發動機右懸置拉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焊接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大橡膠襯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小橡膠襯套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為內管,2為第一減振橡膠,3為第一外管,4為焊接支架,5為第二外管,6為扁管,7為第二減振橡膠,8為對稱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更明顯易懂,茲以優選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汽車發動機右懸置拉桿,如圖1所示,為汽車發動機右懸置拉桿的結構示意圖。其包括大橡膠襯套及小橡膠襯套,大橡膠襯套與小橡膠襯套經過縮緊后與焊接支架4過盈配合,即大橡膠襯套與小橡膠襯套之間通過焊接支架4相連接,焊接直接采用偏心連接結構,其中:
大橡膠襯套采用對稱槽結構,大橡膠襯套包括第一外管3,在第一外管3內安裝有第一減振橡膠2,內管1安裝在第一減振橡膠2的中間;經過注橡機的硫化作用使之連接在一起。第一減振橡膠2內安裝有兩個相互對稱的對稱槽8。
小橡膠襯套采用扁管結構,小橡膠襯套包括第二外管5,在第二外管5內套有第二減振橡膠7,扁管6安裝在第二減振橡膠7的中部;經過注橡機的硫化作用使之連接在一起。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汽車發動機右懸置拉桿經過組裝將大橡膠襯套壓裝在焊接支架4中,這個過程是靠大橡膠襯套的第一外管3與焊接支架4過盈配合安裝在一起、之后再將小橡膠襯套也壓裝在焊接支架4中,這個過程是由小橡膠襯套的第二外管5與焊接支架4過盈配合安裝在一起。組裝合格的汽車右懸置拉桿安裝在車身和懸置總成之間,小橡膠襯套的扁管6與汽車的車身連接、大橡膠襯套的內管1與汽車懸置總成連接。在高速轉彎時,汽車發動機右懸置拉桿靠大橡膠襯套中的第一減振橡膠2扭轉作用與小橡膠襯套中的第二減振橡膠7扭轉作用,實現汽車動力總成所產生振動的二次衰減,該振動會傳遞到汽車車身內。同時在汽車顛簸或加速減速狀態下,大橡膠襯套中的對稱槽結構(切結構的剛度曲線的線性段更長),能夠實現多方向剛度的大范圍自由調節。而且動力總成所產生的振動,在金屬與橡膠的交替傳遞下,產生振動的滯后效果,將產生的振動以熱能的形式散入空氣中,以此來減少動力總成產生的振動傳遞。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眾力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未經上海眾力汽車部件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17488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