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鐵路敞車下側門鎖閉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168214.0 | 申請日: | 2013-04-0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160894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8-28 |
| 發明(設計)人: | 劉翀原;丁漢平;王寶磊;姚春良;景傳峰;劉鳳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車長江車輛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5B65/14 | 分類號: | E05B65/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權律師事務所 11302 | 代理人: | 劉麗君 |
| 地址: | 430212 湖北***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鐵路 敞車 側門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鐵路運輸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鐵路敞車下側門鎖閉裝置。
背景技術
為了方便裝卸貨物及清掃,鐵路敞車一般在車體兩側設有上翻式下側門。每扇下側門采用2個下側門鎖閉裝置,下側門鎖閉裝置可分為搭扣式鎖閉裝置和雙搭扣式鎖閉裝置。
搭扣式鎖閉裝置的扣鐵沿螺栓中心旋轉以實現車門的開啟及鎖閉,鎖閉時扣鐵靠自身重力落在搭扣座槽內,其重量為4.72kg/個。此種鎖閉裝置的扣鐵在車輛運動中以及翻車機卸貨時(此時車輛將翻轉170°左右)可能跳開,為防止扣鐵跳開發生安全事故,現車大量采用鐵絲將扣鐵與門折頁捆綁在一起,不但浪費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影響裝卸貨效率。
兩級鎖閉的雙搭扣式鎖閉裝置由搭扣改進而成,在搭扣式鎖閉裝置上增加了一層扣鐵以實現兩級鎖閉,還增設了鎖鐵防止扣鐵在車輛運動中跳開,其重量為11.6kg/個。此種鎖閉裝置雖然可以防止扣鐵在車輛運動中跳開,但不能防止其在翻車機卸貨時脫開,使用時仍需鐵絲捆綁。
綜上所述,現有技術中的下側門鎖閉裝置均存在鎖閉不良的問題,不能同時防止扣鐵在車輛運動中及翻車機卸貨時跳開。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鐵路敞車下側門鎖閉裝置,無需鐵絲捆綁即可保證車輛運行中的振動及上翻車機翻轉不會造成鎖閉裝置打開。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鐵路敞車下側門鎖閉裝置,包括:
一鎖座,包括一底板和兩個立板;所述底板固定設置在所述敞車的車體上,兩個所述立板相互平行并且垂直固定于所述底板;兩個所述立板的上部對稱設有立板孔;兩個所述立板的下端對稱設有第一工作槽,所述第一工作槽的開口向下;
一鎖板,所述鎖板下端設有鎖扣連接孔;所述鎖板上端中間設有壓頭,所述壓頭用于在所述鎖閉裝置為鎖緊狀態時將門折頁壓緊;所述壓頭的兩端分別設有工作軸,所述工作軸與所述第一工作槽相配合;所述鎖板兩側分別設有擋塊;
一鎖扣,包括:第一連接柱和兩個彈力臂;所述第一連接柱位于所述鎖扣連接孔中,所述鎖扣可圍繞所述第一連接柱在所述鎖扣連接孔中轉動,所述擋塊用于限制所述鎖扣的轉動范圍;所述第一連接柱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所述彈力臂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彈力臂的另一端設有第二連接柱;所述第二連接柱位于所述立板孔中,所述鎖扣可圍繞所述第二連接柱在所述立板孔中轉動;
所述鎖閉裝置具有第一死點,所述第一死點位于所述第一工作槽的中心,所述鎖扣在外力作用下過所述第一死點后可實現所述鎖閉裝置打開和鎖緊。
進一步地,所述鎖閉裝置還包括限位塊,所述限位塊兩側分別設有第三連接柱,所述底板具有一容置空間,所述容置空間兩側設有限位塊連接槽,所述限位塊通過所述第三連接柱與所述限位塊連接槽活動連接,所述限位塊可圍繞所述第三連接柱在所述底板上旋轉,所述限位塊與所述壓頭相配合頂緊所述門折頁;所述兩個立板下端分別設有對稱的第二工作槽,所述第二工作槽開口向下,所述工作軸與所述第二工作槽相配合,所述第二工作槽與所述底板的距離大于所述第一工作槽與所述底板的距離;
所述鎖閉裝置具有第二死點,所述第二死點位于所述第二工作槽的中心,所述鎖扣在外力作用下過所述第二死點后可實現所述鎖閉裝置打開和鎖緊。
進一步地,所述鎖閉裝置包括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設置于所述容置空間內,所述彈性元件為預壓縮狀態,使所述限位塊在所述彈性元件的作用下處于受力頂緊狀態。
進一步地,所述鎖閉裝置包括限位墊,所述限位墊設置在所述彈性元件與所述限位塊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彈性元件為彈簧板或彈性橡膠。
進一步地,所述彈性元件由兩節圓柱彈簧組成,所述限位墊上設有兩個與所述圓柱彈簧相配合的凸起,所述限位墊設置于所述圓柱彈簧與所述限位塊之間,用于固定所述圓柱彈簧。
進一步地,所述鎖閉裝置具有第三死點,所述第三死點為所述壓頭上設有的凸圓,所述凸圓位于所述壓頭與所述門折頁的接觸處,當所述鎖閉裝置為鎖緊狀態時,所述壓頭過所述第三死點。
進一步地,所述鎖板下端的中部設有方孔,用于插入撬棍。
進一步地,所述立板上端設有凹槽。
與現有技術方案相比,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產生的有益效果如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車長江車輛有限公司,未經南車長江車輛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16821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